行政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针对行政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判,具有与行政判决相同的法律效力。行政裁定主要解决行政诉讼程序上的争议,确保诉讼活动按照正常顺序进行。在诉讼的不同阶段,可以制作一个或多个行政裁定,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行政裁定可以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作出。
1. 行政裁定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行政裁定由特定的行政机关作出,而不是司法机关。只有那些经法律明确授权、对特定行政管理事项具有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裁定的主体。例如,《商标法》、《专利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明确授权相关行政机关对侵权赔偿争议和权属争议进行裁决。
2. 行政裁定的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有关。行政裁定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发生了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大,行政机关获得了对民事纠纷的裁决权。然而,并非所有民事领域都涉及行政机关参与民事纠纷的裁决,只有在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能对该民事纠纷进行裁决,以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
3. 行政裁定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法定期限内向特定的行政机关申请裁决。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启动裁决程序,行政裁定的进行需要当事人的申请。
行政裁定是行政机关行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裁定时,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间裁决民事纠纷,具有司法性质,同时也是行政机关的裁决行为,具有行政性质。因此,行政裁定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的特点,称为准司法性。
行政裁定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针对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是对已经发生的民事纠纷依职权作出的法律结论。行政裁定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当事人对行政裁定不服引起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除非属于法定终局裁决的情况,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行政监督涵盖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活动,而行政法制监督则是指特定机关、司法机关及公民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的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度实施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行政行
行政处罚中的听证适用范围及听证程序的相关规定。在特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程序包括核实参会人员、宣布纪律和权利义务、确认主持人身份、宣布听证事项和案由、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质证和辩论、其他参与人陈述、最后陈述等步骤。听证会的
行政决策活动的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和决策过程反馈。情报活动阶段主要确定决策目标和问题;设计活动阶段拟定备选方案并评价其后果;抉择活动阶段选定最佳方案;决策过程反馈则是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及时修正决策方向或弥补遗漏。
听证程序的主要规则,包括举行听证的条件、听证会的具体程序和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利。听证会程序包括当事人提出要求、行政机关通知、公开举行、主持人负责支持等。最后,行政机关依据听证笔录和其他证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