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不能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债务人无法实现债务内容的事实状态。履行不能的情形包括履行困难、债务人缺乏资力、选择债中尚有可选择的给付、货币债和利息债。根据是否可归责于债务人,法律后果有所不同。
如果履行不能可归责于债务人,那么债务人的原债务免除,但仍需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债权是由合同产生的,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此外,债务人可以与债权人协商以其他标的物代替原标的物履行,即代物清偿。
如果履行不能不可归责于债务人,比如出现不可抗力的情况,那么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债权人免除对待给付的义务,对已经履行的给付,可以请求不当得利的返还。债务人应及时向债权人告知履行不能的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明。如果未及时通知造成损失,债务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债权人可以获得代偿请求权。如果涉及合同债务,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拒绝履行是指债务人明知自己能够履行债务却故意不履行的情况。构成拒绝履行需要满足以下要件:有合法的债务存在、履行仍然可能、债务人有拒绝履行的表示(可以是明示或默示)、债务人主观上故意拒绝履行、债务人没有合法理由拒绝履行。拒绝履行可以发生在履行期之前、履行期届至或发生迟延之后,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
法律后果包括债权人获得并行使合同解除权,可以请求赔偿或违约金。如果债务有担保,可以依法实现担保。债权人可以请求强制履行。拒绝履行会导致抗辩权的消灭和产生。债权人有义务减免损失。
如果在合同履行期前拒绝履行,被称为预期违约。
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对于已届履行期的债务,能够履行却未履行的情况。迟延履行包括给付迟延和受领迟延,即迟延给付加上受领迟延。构成迟延履行需要满足以下要件:有合法有效的债务存在、债务已届履行期而债务人仍未履行、履行仍然可能、债务人没有正当事由。
法律后果包括在合同债中,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可以向债务人请求损害赔偿金或违约金。债务人对于迟延期间的不可抗力负责。如果债务人的履行对于债权人已经没有利益,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并请求债务人赔偿损失。
瑕疵履行是指履行不符合规定或约定条件,减少或丧失履行的价值或效用。法律后果取决于瑕疵是否能够补正。
如果履行上的瑕疵能够补正,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并可以要求债务人补正。如果补正导致债务人履行迟延,债务人需要承担履行迟延的责任。如果债权人因此受到损失,债务人也需要赔偿。如果赔偿标的物虽然能够补正,但补正对债权人已经没有利益,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如果债务人有能力补正却不愿意补正,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强制履行,但债务的性质不允许强制执行的除外。
如果瑕疵不能补正,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并可以根据履行不能的规定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如果债权人愿意受领,可以要求赔偿价值减少的部分。
加害给付是指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有瑕疵,导致债权人的其他利益受到损害。无论是财产损害还是人身损害,债务人都需要赔偿。
销售合同无法履行时的退货权和赔偿责任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卖方违约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时,买方有权要求退货并赔偿损失。合同中的继续履行责任取决于违约情况、守约方的选择和违约方的履行能力。同时,如果货物质量不符合要求,买方可拒
优先权的法律意义和适用范围。优先权是一种特殊效力,赋予某些特种债权或其他权利以保障其优先实现。在租赁合同中,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在房东自用房屋时不再存在。目前中国民法尚未建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但对特殊社会关系的保护已有零散规定。需要注意的是,优先权与优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及其行使条件。在双务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在对方未履行义务前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构成要件包括双方互负对价债务、未先履行义务、债务已到履行期以及对方未履行或提出履行。行使条件则是同一双务合同存在、双方同时履行到达期限且对方未履行
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的定义和法律后果。其中,履行不能、拒绝履行、迟延履行和瑕疵履行是重点讨论的四个方面。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法律后果取决于是否可归责于债务人。拒绝履行则会导致合同解除、赔偿等后果。迟延履行中债务人需对迟延期间的不可抗力负责。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