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劳动争议不断上升,需要加强调解立法支持
时间:2025-07-21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劳动争议案件递增的原因和特点
栖霞区人民法院对2002年至2005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强资本、弱劳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需调解立法支持。栖霞区人民法院司法资料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5年,该院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55件,平均每年增长51%。尽管2005年的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年受理民事案件的10%。劳动争议案件类型较多,涉及法律法规繁杂,包括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工伤、劳动合同纠纷等。此外,群体纠纷也较为常见,如因支付经济补偿费引发的劳动争议案。各种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涉及企业类型广泛
劳动争议案件发生在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及乡镇企业中,其中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较多。在企业改组、改制、关闭破产过程中,由于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增加。此外,中外合资企业的劳动争议也呈上升趋势。
案件审理难度大,判决难执行
由于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难度增加,并且判决难以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出现滑坡趋势,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江苏各级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出现了滑坡趋势,特别是企业调解组织大量减少,职能作用削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国有企业受到改制重组、破产等因素影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数量减少;大量非公企业没有依法建立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置于企业内,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例如工会干部和调解人员担心得罪领导丢饭碗,不敢公正调解;工会作为劳动关系一方利益的代表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主体身份受到质疑。此外,现行的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与工作规则》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需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劳动争议调解作出了一定规定,但已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发展。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对劳动争议的调解立法支持。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新亮点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新亮点,包括部分案件一裁终局以提高裁判效率,缩短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劳动者维权更加容易,包括不再收费和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争议时效延长为一年。这些改进有助于解决劳动争议,减少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突破性设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六大突破性设计,包括一裁终局、延长仲裁时效、缩短审理期限、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减轻经济负担以及突出调解程序等内容。该法律对申诉时效的期限、中止、中断和特殊规定作出了界定,但未设立最长权利保护期限。该法律的实施将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
-
北京一中院成功调解涉农劳动争议案,保障农民权益
北京一中院成功调解一起涉农劳动争议案的过程和结果。37名农民工人与北京市海淀区某村村委会达成和解,获得经济补偿金26万余元。案件涉及农民工人的权益保障和村委会的债务问题,法官通过调解解决了这起涉及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的涉农案件,获得了农民和村委会的赞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便利和权益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便利和权益保障。该法缩短了仲裁审理期限,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减轻了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同时,用人单位承担更多举证责任,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相关配套措施正在起草中,包括宣传普及这部法律以及制定有关仲裁工作
-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
近年来,劳动争议不断上升,需要加强调解立法支持
-
构建四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