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案件;2. 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案件;3. 应当被逮捕,但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宜逮捕的案件;4. 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案件;5. 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不能结案,采取取保候审方法不会造成社会危害的案件;6. 对持有有效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招摇撞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与诈骗罪侵犯财产权利的特点有所不同。虽然行为人的撞骗行为可能涉及骗取财物,但由于行为人伪装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使人们误以为这些不法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直接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是该罪的特殊而实质性的危害。
招摇撞骗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这里的非法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利益,例如为了获得某种政治或荣誉待遇,甚至为了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然而,该罪的主观恶性通常限于“骗”的范围内。如果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涉及抢劫、强奸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一种威胁受害人使其不敢反抗的手段,属于更严重的犯罪。例如冒充缉私人员,威胁走私分子交出走私物品;冒充司法人员,逼迫被告人家属与其发生性关系等,应分别以抢劫罪、强奸罪等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出于虚荣心,单纯为了与他人结婚或顺利住宿或购买车船票,而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构成该罪。
招摇撞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行为。具体要求如下: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并不仅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例如,普通机关的行政干部冒充公安机关干部,普通国家干部冒充高级职务的国家干部等。如果行为人冒充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例如冒充党团员、高干子弟、烈士子弟、私营或集体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采购员等,进行招摇撞骗行为,不构成该罪,但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其他犯罪。
行为人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招摇炫耀,利用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所谓招摇撞骗,指的是行为人到处行骗,因此具有连续性和多次性的特点。如果行为人只有一次这种行为,原则上不应以犯罪论处。上述两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存在有机联系,才能构成招摇撞骗的客观要件。如果行为人仅仅出于虚荣心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同样,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如果行为人既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又有以其他手段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但两者之间没有有机联系,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其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犯罪。
我国征兵过程中工作人员接送不合格兵员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同时,参加征兵报名的人应了解征兵体检和征集对象的要求,确保符合条件。军队对军容军纪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青年不能参加征兵入伍。
伪证罪的辩护性质与证据要求。伪证罪客体要件仅限于妨碍刑事诉讼活动,不包括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伪证罪的社会危害性取决于诉讼的性质。存在证据即可进行伪证罪的辩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伪证罪的严重后果以及其在法律中的认定。伪证罪对国家司法秩序和当事人权利造成严重危害,其认定需区分与非罪的界限、与诬告陷害罪、包庇罪和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只有在特定情形下,如伪证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等,才应追究刑事责任。
吸毒行为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措施。吸毒行为不被视为刑事犯罪行为,但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拘留和罚款。对于吸毒成瘾人员,可责令接受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适用于特定情形,期限为二年。怀孕或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未成年人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