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性合同有违诚实信用和善良风俗原则,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所以法律规定胁迫性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受胁迫方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该类合同,也可以请求变更合同的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因胁迫订立的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解决方法吧!
胁迫性合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以对方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合同对方当事人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而签订的合同。胁迫性合同有违诚实信用和善良风俗原则,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所以法律规定胁迫性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受胁迫方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该类合同,也可以请求变更合同的内容。
救济方式
1.撤销权的行使
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合同的受胁迫方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以起诉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行使撤销权。行使撤销权后,合同自始无效。
2.变更合同内容
胁迫订立的合同,还属于可变更的合同。利益受损方还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合同内容。
2012年6月,a公司股东甲与b公司乙分别代表公司签订了一份代办协议,约定由a公司为b公司代办用地和国土手续。b公司并先期交付50万元代办费。后b公司又自行办好了相关手续,但a公司前期为b公司办理手续花费了5万元,a公司愿意退还剩下的45万元,b公司予以认可,但a公司一直未予退还。2013年1月,b公司乙带领10人胁迫甲,让甲用a公司名下价值60万元的房产,用以抵偿45万元的债务,否则就砸掉a公司办公用品。甲害怕影响自己公司的声誉,无奈签订了《债务抵偿协议书》。 2013年3月,甲以此协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该协议。
本案中的《债务抵偿协议书》是因乙胁迫甲而签订,甲基于恐惧心理而签订了协议,该协议符合《合同法》第五十四条属于胁迫性合同,甲有权行使撤销权撤销该协议,该协议自始无效。但就本案案情来看,虽然该《债务抵偿协议书》无效,但a公司应偿还b公司45万元。
《合同法》
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六十九条 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的确立以用工为准,不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准,所以签订了劳动合同后还未正式用工的劳动者应当注意。劳动者应当注意,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的过错不签劳动合
用人单位连续两次与劳动者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且劳动者没有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这里的连续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必须以双方续订劳动合同为前提,如果用人单位决定不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那么劳动者在此种种情形下就无法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又叫预告辞职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以前,因当事人双方主客观情况的变化或某种法定事由的出现,由劳动者一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预告解除权系劳动合同法赋予劳动者的法定解除权。本案中小刘提前进行了预告解除,但用人单位不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订立书面合同,但双方却因实际已履行了劳动权利义务而形成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是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关系的一个方面。在事实劳动关系中,就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看,双方当事人虽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