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网购时,消费者应当注意保存交易凭证,并做好备份。这些交易凭证是发生纠纷时维权的重要证据。同时,与卖家进行的聊天记录也是体现买卖双方要约与承诺过程的重要证据。消费者应尽量清楚地表达所购产品的各项数据,如品牌、单价、数量、重量、发货日期、质量标准等。一旦商家未按承诺供货,即构成违约。
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网站,消费者都可以投诉网络交易中发生的消费者权益争议。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也可以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
根据新《消费法》规定,经营者通过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无需说明理由退货。
消费者应注意辨别购物网站的合法性。可以通过网站首页最下方的图标链接查看网站是否有通信部门的icp备案证号、公安部门备案编号、工商部门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以及须经相关部门审批的经营业务批准文号。如果这些链接都能点击打开,那么该网站就是合法的。
消费者应小心保管自己的银行卡和网购账号。在购物前,应在计算机中安装杀毒软件、安全卫士等能够拦截钓鱼网站的软件。如果使用银行卡进行结算,需要安装该银行提供的各类防护软件。在网上交易和充值时,一定要核对官方网站的地址。
如果消费者不慎购买到过期食品,应当保存好购物小票等相关证据,向销售方进行索赔,并可向食药监部门进行举报。
互联网技术的先进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为不法商品经营者利用网络欺诈获取暴利提供了机会。不法商家往往追求商品信息的数量,而忽视了商品信息的真实性。他们在网站上发布的商品实物图往往夸大了产品说明书的内容,诱导消费者上当购买。此外,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广告的隐蔽性和传播速度,发布大量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当消费者发现上当后,不法商家已经转移或关闭站点,使得消费者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网上欺诈已成为网络购物中侵害消费者权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消费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传统的商品交易是当面挑选和支付,安全可靠性较高。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大打折扣,一直困扰着网上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必须先注册并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才能进行购物。这使得消费者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和隐私权的保护。
《消费法》对消费者退换货作了具体规定,在传统购物中较为顺利。然而,在网上购物中,退换货问题存在诸多困扰。例如,购买者收到的货物与网上公布的图片一致,但质量却不符合预期。消费者面临着退货的问题,包括如何退货、向谁退货、谁承担路费和运输费以及谁负责损失费等。此外,许多购物网站对退换商品作了限制性规定,要求商品及附件外包装和资料不能有破损。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
诉讼程序中原告和被告的资格要求,以及法律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原告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由法定监护人代为诉讼,而被告可以是销售者、服务者或生产者等。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同时法律也具有社会职能,为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