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其他特殊侵权 > 员工在试用期要求休年假后被辞退能否维权

员工在试用期要求休年假后被辞退能否维权

时间:2024-08-21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0218
我们知道,如果员工想要休年假的,需要工作到一定年限,并且工作年限越长,年假也就越长。那么,如果试用期职工要求休年假被辞退可以维权吗?

试用期员工是否有享受年休假资格的问题

试用期员工与年休假资格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如果劳动合同只约定了试用期而没有其他期限,那么试用期就不成立,合同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因此,员工是否是试用期员工并不影响他们是否有享受年休假的资格。

享受年休假的条件

根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三条的规定,职工需要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才能享受带薪年休假。这包括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情况,以及在不同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情况。因此,试用期员工是否有资格享受年休假并不是一个一概而论的问题。

享受年休假的天数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职工的年休假天数根据累计工作年限来确定。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享受5天年休假,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享受10天年休假,已满20年的职工享受15天年休假。

新进用人单位的年休假天数计算

对于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规定的职工,当年度的年休假天数根据在本单位剩余的日历天数进行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具体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除以365天,然后乘以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例如,某员工在2014年跳槽到某酒店,那么他当年应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为1天。

满足年休假条件的工作天数

根据测算,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只要在新单位工作满25天以上(在12月7日之前进入新单位),就能享受年休假。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只要在新单位工作时间满37天以上(在11月24日之前进入新单位),就能享受年休假。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只要在新单位工作满73天以上(在10月20日之前进入新单位),就能享受年休假。

不享受年休假的情形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职工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1. 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2. 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3. 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4. 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5. 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

工龄认定和申报

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可以实行自行申报制来认定员工的工龄,但同时要求员工提供相应的凭据来证明累计工龄。最好由政府机构出具累计工龄的证明。对于提供虚假证明的员工,可以规定按严重违纪处理。

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满足年休假条件的试用期职工因要求休年休假而被辞退,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给予赔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确定赔偿数额的标准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种类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

  • 试用期辞退通知书

    试用期辞退通知书的相关内容。在试用期间,如果员工未能通过考核,不符合公司录用条件,公司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予以辞退。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辞退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违纪辞退和正常辞退,以及辞退违纪职工的相关规定和处理原则。被辞退的职工应得到妥善处理,企

  •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

  • 开除期间的工龄计算问题
  • 诉讼程序
  • 案情回放:搬卸工告老板获损害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