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迁人可以主张房屋的价值损失。确定房屋的价值损失需要综合考虑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并参考周边类似房屋的市场价格。
在行政赔偿案件中,被拆迁人应当提供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的证据。如果被拆迁人无法提供证据,由拆迁方承担举证责任。因此,在拆迁开始时,被拆迁人应当清点和登记屋内物品。如果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损失,需要考虑提出的赔偿是否合理。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损失,法院可以酌情认定;但对于古董、字画珍玩等贵重物品,被拆迁人需要证明这些物品在拆迁现场的存在和价值。建议在拆迁开始后,尽早转移珍贵物品。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被征收人的补偿还包括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此,对于房屋被违法拆除的情况,被拆迁人也可以主张这些赔偿。
如果强制拆迁涉及的户数较多、难度较大,需要组织相应的力量来协助执行。通常情况下,会组织当地的公安警察、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多方人员,配合完成工作。
强制拆迁涉及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而严肃的执法活动,实施时应特别重视以下法律环节:
(1)先行告诫说服:在强制拆除之前,应当通过拆迁人、拆迁主管部门、基层组织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对被拆迁户进行说服,向其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尽可能促使被拆迁人权衡得失,转变思想,主动同意拆除房屋。对于确实无法说通的情况,再实施强制拆除。
(2)全面保全证据:在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保留与被拆除房屋有关的证据。在强制拆除房屋之前,应请公证人员到场,对被拆迁户的房屋、家具等财产状况进行录像、照相,并做好记录和登记。相关人员应签名确认,以防争议发生时备查。
(3)妥善保管财物:在拆除房屋时,应通知被拆迁户家庭成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被拆迁人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到场,逐一清点并登记被拆迁户的财产,并由上述人员和强制拆迁工作人员签名后交给被拆迁人。如果被拆迁人拒绝接收,可以集中统一保管或提存,但不能损坏或丢失。
(4)保障人身安全:注意被拆迁户的思想动态,随时进行劝解。对于确实阻碍强制拆房、行为过激、情节严重的被拆迁户或其他人员,可以依法由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确保各方人身安全。
(5)事后跟踪:虽然房屋已经拆除,但矛盾并未解决,往往会在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产生争议,甚至引发拆迁人与拆迁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之间的争议。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继续跟踪并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常见的违法拆迁手段,包括未批先用、越权批地、规避审批权以租代征、土地供用方式违法、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非法圈地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和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违法拆迁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严重后果。
房屋被强制拆除后的救济途径,包括通过上诉来维护合法权益。政府有责任证明拆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无法证明,则强拆行为违法。投诉人持有土地使用权证,其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可向法院起诉。如主持拆迁的领导无法说明拆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政府或上级部门应追究相关人
房屋征收拆迁过程中的强拆房屋违法拆迁行为应属涉嫌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犯故意破坏财物罪,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毁坏个人财物,导致他
对房屋拆迁时采取暴力强拆的方式拆除的,可能触犯的刑事罪名包括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伤害罪、渎职罪等。第三十二条 采取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依法进行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