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可以在已进入诉讼阶段的情况下,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提出抗辩,请求法院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如果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而在二审期间提出该抗辩,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如果当事人能够提供新的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那么法院可以考虑支持该抗辩。
诉讼时效只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即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债权请求权是指基于债务关系而产生的,要求特定人进行特定行为的权利。
根据相关规定,对于以下债权请求权,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抗辩权的法律概念和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不同学者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法律主要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和规定抗辩权。文章将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包括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等。了解抗辩权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抗辩权。
保证人追偿权的诉讼时效及条件。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才有追偿权,且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时主观上不能有过错,否则不能向主债务人追偿。如果保证人在可以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而没有主张时清偿了债务,则不能再向债务人追偿。具体问题应咨询专业
在特定情境下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和哪些情形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等。而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则包括人身权的请求权、财产性支配权、抗辩权等。此外,存款本息的请求权和对国家和金融机构信赖购买
中国法律中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对于起诉后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从撤诉后重新起诉的角度阐述了诉讼时效不中断的理由,包括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的目的、撤诉是对起诉的完全否定以及避免滥用诉讼权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