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股权保全的操作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文件,规定只要法院向股权所在的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即产生法律效力。然而,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新公司法确立了不经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或股权变更不能对抗第三人的制度。
因此,除了向股权所在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外,还应向工商局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以避免保全或执行措施中的疏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一点必须提醒保全法院或执行法院,因为实际情况中,有时法院并未足够重视此事,导致冻结股权的目的无法实现。
股权的保全及执行有以下相关的法律依据:
诉讼保全管辖权移送的相关内容。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且法院已采取诉前保全措施时,应将保全手续移交给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诉前保全适用于涉及金钱或财产纠纷的案件,需满足债权债务关系明确、情况紧急等条件,并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和提供担保。
诉讼保全的概念及其在民事案件中的适用范围。诉讼保全是一种法院采取的强制措施,旨在确保未来判决能够顺利执行,避免财产损失。通常由当事人申请,法院也可依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和冻结。法院的裁定适用于多个方面,如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保全和先
已办理抵押贷款的房产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申请法院诉讼保全的问题。诉讼保全的目的是防止当事人在判决前处分财产,保障判决的执行。保全范围限于请求或相关财物,遵循法律规定。同时,满足情况紧急、主动提出、提供担保等条件时,申请人可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在涉及给
车辆保全措施的影响,其中对营运和非营运车辆的保全措施有所不同。诉讼保全范围应限于当事人争议财产或被申请人财产,并避免错误查封、扣押他人财产。保全对象需是合法所有的法人或公民,不合法所有的财产不适用财产保全措施。但有两种特殊情况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