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股权保全的操作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文件,规定只要法院向股权所在的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即产生法律效力。然而,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新公司法确立了不经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或股权变更不能对抗第三人的制度。
因此,除了向股权所在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外,还应向工商局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以避免保全或执行措施中的疏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一点必须提醒保全法院或执行法院,因为实际情况中,有时法院并未足够重视此事,导致冻结股权的目的无法实现。
股权的保全及执行有以下相关的法律依据:
我国关于未登记房产的保全申请及担保要求。人民法院在采取诉前保全、诉讼保全措施时,会责令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提供担保。担保数额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申请人不提供担保或申请存在错误需赔偿损失。
如何申请诉讼保全,包括申请方式、时间要求、对象和范围、具体保全措施、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条件以及提供担保等要点。当事人需在提起诉讼或仲裁前向有关法院提交书面申请,申请时间应在起诉前或诉讼程序开始后、法院作出判决前。申请对象限于当事人争议的财产或被申请人
诉讼保全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其与优先受偿权的关系。财产保全是在民事诉讼中为确保判决能够实现而采取的措施,但并不意味着获得优先受偿权。法律未赋予财产保全人优先受偿权,它只是为保障判决执行而存在的措施。已实施保全措施的债权人在优先受偿权情况下没有优先权。在
诉讼保全申请流程。当事人可申请财产保全,必须提供担保。担保方式包括现金、不动产、银行保函等。现金是最受法院认可的担保方式,但成本最高。不动产和银行保函也受到认可,但存在一定难度。当事人需按规定提交书面申请并载明相关事项,法院审查后作出裁定。在特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