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根据缓刑的特点,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因此缓刑只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罪行的轻重与被判处的刑罚相对应。我国刑法典将缓刑的适用对象限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对社会的危害较小。相反地,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罪行较重,对社会的危害较大,因此不被列为适用缓刑的对象。对于罪行性质相对较轻的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法院根据犯罪性质和具体情况作出量刑决定,认为适用管制刑罚进行处罚是必要的,所以将管制刑列为不适用缓刑制度的独立刑种。需要明确的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指的是判决确定的刑期,而不是法定刑。即使犯罪分子所犯罪的法定刑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如果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判决确定的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适用缓刑。
(2) 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会再次危害社会。
这是适用缓刑的基本条件。即使某些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能断定不会再次危害社会,就不能适用缓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犯罪人尚未适用缓刑,因此确切地断定不会再次危害社会只能是审判人员的推测或预先判断。这种推测或判断的依据,依法只能是犯罪情节较轻、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在这两个因素中,犯罪情节较轻主要表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两个方面。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主要表明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根据犯罪人的罪后表现以及一贯表现作出评判。
(3) 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累犯经常犯罪、不改悔、主观恶性较深,存在再次犯罪的风险,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次犯罪。因此,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刑法》修正案八将第74条修改为:“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关于检察建议的几点建议的处理方式。首先,审查检察建议提出的方式分为依职权和依当事人申请两种情况。其次,保留被建议方的异议权,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再次,完善检察监督调查核实的程序,确立调查范围和方式。最后,确立“法院纠错先行,检察监督断后”模式,完善有
协议抚养孩子的法律效力及其与合同的关系。协议抚养孩子无需公证即具有法律效力,且父母对未婚子女的抚养义务不变。协议与合同在意义、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明确性、详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协议抚养孩子需有利于孩子成长,合理且符合所在地生活水平。未婚生子个人
明星网络侵权案件中律师函的有效性。律师根据相关规定可以出具律师函来维护明星的合法权益。律师函具有警告侵权人和为明星提供法律支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维权方式。但律师函并非万能,明星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手段。
即使履行了民事赔偿义务,还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但达成和解的话,会对量刑有很大帮助,判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情节比较轻的话,检察院也有可能会做出不起诉决定,即使起诉也会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