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现了企业贷款到期不还或采取各种方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等违反市场规律、破坏社会信用的情况,导致了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为整饬社会信用,提高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保证我国金融业稳健运行,现就加强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清收不良资产工作提出以下法律指导意见。
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措施,对逾期贷款进行催收:
金融机构对于因无效担保造成的贷款,应采取补救措施,重新确定担保方式和签订担保合同。金融机构应当就变更后的债务合同与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签订新的保证、抵押、质押合同,需要变更抵押、质押登记的应当变更登记,以落实担保责任。
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债务人改制工作,监督改制方案的制定、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债务清偿等工作。金融机构应当对债务人生产经营与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改制方案进行调查核实,并确定债务人改制后金融债权是否安全。金融债权安全存在危险的,应当及时向债务人主张债权,或落实担保责任。对于进入破产程序的债务人,金融机构要积极申报债权,按照有关要求清收债权。对于混乱经营、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债务人,金融机构应敦促其加大改革力度,实现债务重组。
金融机构的清算组在清算工作中,应积极催收贷款、清收不良资产,及时主张债权,行使代位权、撤销权、抵销权等权利,有效保护金融债权和金融资产。金融机构被收购或兼并的,其境外资产应纳入总资产中,由收购或兼并方负责管理和清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法律文书,对境外债务人或其财产申请执行。
金融机构在实现债权时,应首先以货币形式受偿,严格控制以物抵债。债务人无货币清偿能力时,应当以拍卖、变卖抵押、质押财产或其他非货币财产所得的价款清偿金融机构债务。以物抵债的金额应根据市场原则确定。对于工作人员渎职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造成贷款或资产无法收回的,应追究责任。
保护信托的法律定义及其作用。保护信托是为防止子女因不良行为导致财产损失而设立的,委托人将财产交给受托人管理,并向子女支付信托收益。若子女破产或发生特定事件,信托将自动终止,并转为自由裁量信托,保护信托财产免受债权人追索。保护信托包含基本信托和自由裁量
委托代理与信托的区别。主要差异在于当事人数量、财产所有权变化、成立条件、财产控制程度、权限和期限稳定性等方面。信托涉及多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转移,受托人享有广泛权限和充分自由;而委托代理仅涉及双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不转移,受托人权限较狭小并需接受委托
信托终止的各种情形。根据办法第四十三条,信托终止的情形包括信托文件规定的终止事由发生、信托存续违反目的、信托目的实现或不能实现、当事人协商同意、期限届满、被解除或被撤销以及全体受益人放弃信托受益权等。信托终止时,信托投资公司需制作清算报告,经受益人或
管理遗产信托的成立和终结。管理遗产信托主要用于解决遗产继承问题,分为继承未定前和继承人已定后两种情况。其成立和终结情况均涉及遗嘱、继承人和受托人。当继承人能够自行理财并接收遗产时,信托关系终止。此外,特定期限结束或特殊情况发生时,信托关系也可能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