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了一份名为《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的文件。根据该规定,禁止使用“原价”、“原售价”、“成交价”等类似概念,以避免误导消费者认为某商品在该经营场所已有成交记录。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以下几种情况可被认定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1. 虚假标示价格: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在网站首页或其他显著位置标示的某网络商品经营者所销售的商品价格低于该网络商品经营者在商品详情页面标示的价格。
2. 虚假促销活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声称网站内所有或部分商品开展促销活动,但实际上网络商品经营者并未实际开展促销活动。
3. 虚假价格标示软件: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标价软件或价格宣传软件等强制要求网络商品经营者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标示。
电商业涉嫌价格欺诈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虚构原价格:电商虚构原价格,误导消费者。实际上,某商品本来就应该以打折后的价格销售,所谓的原价格根本不存在。
2. 限量低价:电商以少量低价产品作为噱头,号称零元起、一元起、零元购,实际上只销售两三台,消费者根本无法购买。
3. 有价无货:电商标示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当消费者选购商品时显示有货,但是当用户下单后,却显示无货。实际上,这种手段是误导消费者,目的是吸引他们从其他平台过来。
4. 先涨价再打折:电商宣传打两折、三折,实际上是先把价格涨上来,然后再降价。事实上,这些网站向消费者宣传的所谓打折价、抄底价其实和平常销售的价格差不多。
如果发现价格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拨打12358价格举报热线,或登录全国12358价格监管平台进行举报。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