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对于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误导性的标价形式进行价格欺诈的行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采取以下处罚措施:
一旦发现经营者存在价格欺诈行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责令其立即改正,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不再继续进行价格欺诈行为。
对于从价格欺诈行为中获得的违法所得,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予以没收,并将违法所得用于公共利益事业。
对于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对于没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将予以警告,并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于价格欺诈行为情节严重的经营者,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责令其停业整顿,以便进行整改和规范经营行为。
在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吊销经营者的营业执照,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根据相关法规,以下是属于欺诈性价格手段的具体情况:
经营者虚构商品原价,制造虚假的降价原因,或者提供虚假的优惠折扣,以诱骗他人进行购买。
在收购、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前,经营者作出价格承诺,但实际上不履行或者只部分履行。
经营者谎称自己的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价格,以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经营者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导致商品的数量或质量与标价不符。
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经营者谎称其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误导消费者。
除以上列举的情况外,还包括其他任何欺诈性价格手段。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