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主席令第92号)第四十条规定,经营者若从事以下行为之一,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经营者从事了《价格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相关机关将责令其改正。
对于从事了违法行为并获得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没收其违法所得。
对于从事了违法行为但未获得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处以罚款。罚款金额可以是违法所得的五倍以下。
对于没有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予以警告,并可以处以罚款。
对于情节严重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
对于情节严重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对于《价格法》第十四条所列的行为,如果属于全国性的,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如果属于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国务院令第585号)第七条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相关机关将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相关机关将责令其改正。
对于从事了违法行为并获得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将没收其违法所得。
对于从事了违法行为但未获得违法所得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将处以罚款。罚款金额可以是违法所得的五倍以下。
对于情节严重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
对于情节严重的经营者,相关机关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