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民事责任是指经营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或者其与消费者约定的义务,侵犯消费者的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民事责任通常发生在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过程中。
在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可能先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即不让消费者知晓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以欺诈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使用有瑕疵的商品,或接受不合格的服务。这样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多种民事权利。根据具体情况,消费者可以单独诉讼侵犯知情权,并要求商家赔礼道歉等;或者以经营者侵犯知情权为由,主张经济利益,要求增加赔偿金额,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对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欺骗消费者的惩罚性规定,适用时要慎重,正确把握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有无。具体适用上,可根据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中的13种规定去衡量,符合的即可认定有欺诈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行政责任是行政责任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定职责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经营者违反国家有关保护消费者的行政管理法规定义务,违法经营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于经营者违法经营的行政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卫生法》、《广告法》等法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承担行政责任的情形有九种。一旦经营者实施了上述违法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有关行政机关有权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刑事责任是指经营者违反消费领域的刑事法律规定,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对经营者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及责任形式做系统的规定,而仅在个别条文中有所提及。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依据的是《刑法》。
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犯罪主要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卫生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劣质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虚假广告罪等。对于触犯刑法的经营者,可以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作出相应处理。
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和属性以及保护方式。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参与管理公司的权利,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报告资料、账簿等相关资料并提问的权利。该权利是共益权且为法定权利,由《公司法》直接赋予股东,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剥夺或限制。公司需主动披露信息,股东知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法律责任。欺诈消费者行为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其合法权益。包括销售掺杂掺假商品、虚假价格表示、虚假宣传等行为。经营者若无法证明自己并非欺骗消费者,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销售失效、变质商品和伪造冒用他人企业
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和形式,包括股东可以查阅的资料范围、股东知情权与查阅权的关系以及查阅权和复制摘抄权的关系。文章指出,股东可以查阅的资料范围包括公司章程、股东会议记录等六类资料,但不包括原始材料或数据。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旧公司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可以参照
北京某公司股东知情权受限的问题。公司曾在章程中规定股东需申请并由董事会判断是否同意查阅财务会计报告,引发了纠纷。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确认股东知情权是法定权利,不能被公司章程限制或剥夺。公司必须向股东提供财务会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