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规定,消费者应当辨识何谓商家的“欺诈行为”。该规定明确了以下情形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以虚假“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商家以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有必要了解我国法律对商家欺诈消费者的相关规定,以及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如果法律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执行。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要求商家及时开具发票或收据,并妥善保管。在与商家发生纠纷后,消费者应注意收集与商家沟通协商过程中出现的书面材料等各类证据,以便在协商不成时向工商部门投诉。必要时,消费者还可以采取提起诉讼的法律手段,以维护自身权益。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
购房者在商品房买卖过程中的知情权及其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购房者享有开发商告知房屋或土地是否设定抵押、明示相关法规和合同文本、规划设计变更通知、销售中介代理机构提供文件和说明真实情况以及逾期交付房屋事实的告知等权利。知情权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