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以下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4) 以虚假的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如“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6)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7) 以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2. 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如果经营者的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个别消费者不能以证明自己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成立。
3. 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虽然法律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欺诈行为的定义来看,经营者的故意心理是必要的。
1. 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2. 如果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应支付五百元。
根据新消法规定,消费欺诈的赔偿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这一规定是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最低限度,而非最高限度。
总之,欺诈消费者的手段多种多样。工商部门通常从欺诈手段、是否误导消费者和主观故意等方面来认定欺诈行为。如果确认构成欺诈行为,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至少三倍赔偿,并可能受到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在严重情况下,如果对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经营者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中国化工昌邑石化加油站存在的问题,包括加油不开发票的情况。记者在两家加油站加油时均未收到正规发票,只能得到手写收据。加油站工作人员表示无法提供发票的原因在于公司没有发票和税务局不给提供。现场观察发现加油站车辆排队等待加油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每天销售成品
销售隐瞒新车缺陷的维权途径。当消费者遭遇消费欺诈,如汽车经销商隐瞒新车缺陷,可通过多种途径维权: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损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旅游消费中的法律维权措施。旅游者应注意认清旅游广告,避免选择非法经营的旅行社,确认旅行社资质,查看营业执照和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同时,旅游者应认真阅读合同内容并保留好发票作为证据。维护自身权益是旅游者的必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