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7条规定,消费者有权监督经营者的行为。这是经营者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经营者必须虚心听取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意见,并接受消费者的监督。消费者可以就商品质量、服务态度、计量标准、质量标志、售后服务、价格状况等方面提出意见和监督。为此,经营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设立意见箱、意见簿或专门机构,除了直接接受消费者的监督,还应认真对待和接受消费者组织、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部门以及物价监督部门等的监督。只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经营者才能切实履行法律和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并树立起消费者至上的观念。
经营者的义务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的10种义务:
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约定应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履行。约定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一旦约定生效,经营者应当履行承诺。然而,约定内容应是合法的,如果约定内容违法,则不受法律保护。
经营者应当认真听取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改进经营作风,提高经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1) 经营者应当保证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 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提供正确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3) 经营者发现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仍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1) 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2) 经营者对消费者关于商品或服务质量和使用方法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3) 商店提供的商品应当明码标价。
(1) 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2) 租赁他人柜台或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
(2) 消费者要求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经营者必须提供。
(1) 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情况下,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或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存在瑕疵的除外。
(2) 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状况时,应当保证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
(1) 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商品承担“三包”责任。
(2) 经营者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对商品的“三包”责任。
(3) 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对商品的“三包”以外的其他责任。
(4) 经营者对以上义务的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
(1) 不得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2) 不得减轻或免除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3) 含有上述内容的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无效。
(1) 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
(2) 经营者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物品。
(3) 经营者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汽车产品召回的相关法律规定。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产品相关活动的各方,制造商需履行召回义务并承担费用。当汽车产品存在缺陷时,需按照主动或指令召回程序要求组织召回。召回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安全,促进企业发展,并维护我国消费者国际经济利益。
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购买手机后,因遇到手机自动重启、程序丢失等问题认为公司虚假宣传而将其告上法庭的案情。法官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然夸大效果但并不构成民事欺诈,实际交付的手机与广告宣传的配置一致,只是广告描述过于夸张。不当的广告宣传并不等同于欺诈行为,
经营者应履行的告知义务,包括发现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时应立即向行政部门和消费者报告,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同时,还详述了经营者应遵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各项义务,如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保障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真实信息提供的义务等。此外,还提到
经营者接受监督的法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需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接受消费者对商品、服务、服务态度、购物环境和安全措施的监督。监督方式多样,经营者应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条件进行监督和反映意见,如设立消费者意见箱、聘请消费者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