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争议 > 其它消费争议 > 遭遇虚假保健消费者怎么办

遭遇虚假保健消费者怎么办

时间:2024-04-12 浏览:5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5455
商家夸大保健品疗效,属于欺诈行为,如果消费者发现,可以将他们的宣传资料及保健品一起送当地工商局经检大队举报。那么当消费者遭遇虚假保健时,可以采取哪些方式维权?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解答。

遭遇虚假保健消费者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一、向工商行政部门举报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规定,以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品的行为属于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此类行为进行处罚。因此,老年人在发现有以保健讲座等名义高价兜售保健品的行为或者有相关线索时,可以向工商行政部门举报,以便工商部门取缔该类活动。

二、向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投诉

一些保健品存在违法添加禁用或限制使用的药物,在患者试用期间,表面上看起来效果很好,实际却存在很大的毒副作用。其中一些所谓可以根治糖尿病的保健品,声称“不必控制饮食,白糖、甜食随便吃”,它不仅不能治疗糖尿病,还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伤害。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因此,老年人遇到以讲座等形式不法销售保健品的行为时,可以向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投诉。

三、向公安机关报案

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受病情困扰,很容易被这类欺诈式宣传所蒙蔽,轻信并使用保健品。然而,有些假冒的保健品实质上具有毒性,食用过量会导致死亡或残疾,这样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一些保健品宣称含有名贵中草药成分,实际上所谓的冬虫夏草、人参是用萝卜干、面粉等假冒的。还有一些无良商家炒作概念,把本来不值钱的中药说成可以包治百病的神药,吹得神乎其神,在讲座活动的现场制造热烈的氛围,使老年人上当受骗,这些行为达到一定金额就构成诈骗罪。遇到保健品销售涉嫌以上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销售者的刑事责任。

四、向法院起诉

根据2010年7月1日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对于已经被工商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获的不法分子,老年人除了可以追回自己的损失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就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造成的其他损失提出赔偿。对于已经交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受害人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以保障自身的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陕西省各市消费者投诉协会投诉电话及联系地址

    陕西省各市消费者投诉协会的电话及联系地址信息。文章列出了陕西省不同地区消费者投诉协会的联系电话和地址,以便消费者在被侵权时能够及时联系并维护自己的权益。

  • 保健食品的非法宣传陷阱及消费者注意事项

    保健食品非法宣传的陷阱以及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的事项。部分非法宣传陷阱包括夸大功效、举办健康讲座诱导消费者、通过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虚构权威证明等。消费者应注意认准保健食品的标识和确认保健功能,并注意产品的禁忌,警惕宣传用语是否夸大或虚假。

  •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便利消费者送检消费争议商品的规定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规定,包括消费争议商品送检的定义、检验机构名单、服务原则、消费者送检程序、检验机构的受理与拒检、检验报告、虚假检验报告的处理、检验费用的支付以及针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争议送检等内容。规定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权途径,确保消费

  • 消费者虚假宣传购买商品的损害赔偿

    消费者因虚假宣传购买商品受到损害时的赔偿问题。当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通常为购买价款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对于明知商品或服务有缺陷的经营者,如果导致消费者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双倍惩罚性赔偿。

  • 欺诈消费者行为怎么认定
  • 手机店抽奖骗局犯法吗
  • 怎样认定经营者欺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