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过期食用油怎么处罚
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经营者切勿心存侥幸出售过期甚至假冒伪劣食品,应依法经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商品。目前,新野县法院调解一起食品安全纠纷,商家因出售过期食用油数倍赔偿消费者。
【案情简介】
2015年6月,杜某在新野县某超市花费496元购买了8桶食用油,回家后发现食用油已经超过保质期。双方对赔偿协商不成后,杜某于11月份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超市赔偿十倍的购物款。庭审中超市答辩称出售的食用油都是合格产品,不应进行赔偿。杜某则出示了购物发票、购物过程录像视频等证据,用于证实购物的事实。
新野县法院经审理查明,超市出售给杜某的食用油均已超过保质期三个月。结合本案,超市明知食用油已经超过保质期,仍然上架销售,已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了消费者人身健康,依法应当按照价款十倍赔偿,经过调解,杜某放弃部分权利,最终双方达成超市赔偿杜某4500元的协议。
【法律解读】
2015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其变化之一就是建立了更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该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食品安全法第96条关于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赔偿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返还价款并获得十倍赔偿。为了认定销售者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观过错,需要考虑销售者是否履行了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此规定体现了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严厉
识别伪劣商品的几种方法。首先通过商标标志识别,了解商标知识可轻松识别冒牌商品。其次,观察外观质量,伪劣商品往往工艺质量低劣。另外,一些商品具有特有标记也可用于识别。消费者应注意出售者的警惕性,对经销伪劣商品的企业要严厉处罚。
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赔偿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了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销售者需承担的责任和赔偿标准。文章重点阐述了如何认定销售者的“明知”主观过错行为,包括不作为过错和作为过错两个方面,并列举了相应的具体表现。此外,还提及
防伪技术在商品识别和防止假冒伪劣方面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多种防伪技术,包括反应式SK温控防伪标志、荧光型防伪标记、隐形技术防伪标记、激光全息防伪标记以及光敏、温敏双重防伪标记等。这些防伪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保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