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目前共有133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认证面积达19余万亩。此外,还有155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55个国家绿色食品、23个有机食品。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养)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范围。根据2008年的数据显示,重点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6%,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种植业农业投入品监管主要涉及农作物种子、农药和肥料。全市共有239家各类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和个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益和农产品的安全。因此,我市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每年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对每个农资经营店每年至少巡查一次,检查农资产品是否经过登记审批、标签是否符合要求。对违法单位和个人进行立案查处。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受理群众投诉,对群众举报证据确凿、性质严重的案件,快速出击,果断处理。对抽检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要求退出市场,并对当事人进行立案查处,对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以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针对主导产业,我市制定了农业标准化规程和模式图,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市共制定了49个地方生产标准,编制了22个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并免费发放给广大农户。与相关镇(街道)、基地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6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起到了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效果。同时,积极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市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面积达到7.5万亩,建立了23个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总面积达到1.8万亩。实施了12.5万亩次以上的无害化防治。根据示范区的调查考核,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少用农药2-3次,每亩减少农药用量9克(折纯)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20元。
我市推行了例行监测和上市报检制度。根据抽样检测情况,编制了农产品农残检测简报。同时实施了定点农产品上市报检制度,并落实了68个报检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主导农产品上市前1星期,需通知农业监测中心进行产品质量抽样检测。监测范围覆盖全市10余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与市产业政策挂钩,当年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报告是市绿色产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享受扶持政策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不断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范围,将市农批市场列入质量监控范畴,督促农批市场开展产品质量抽检,每月由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抽取20个样品进行监测。对各镇村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分批分期的抽样监测。将全市10亩以上的蔬菜瓜类生产大户列入各镇、街道农办的监管对象,并与1546户生产大户签订了《蔬菜瓜类生产安全用药承诺书》。此外,我市进一步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农产品安全源代码系统已在全市34家农场和企业进行试点,为下一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打下了基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查封和扣押食品,针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各类食品进行处理。涉及多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形,如食品的腐败变质、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污染、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等。同时,也讨论了国
销售无执行标准的商品的法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商品缺陷导致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缺陷指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不符合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涉及商品质量标准方面,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销售无执行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包括加强食品农产品、消费品、电子等新兴产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等任务。同时明确了具体实施的牵头部门和分工负责部门,以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
2013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前,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由质监部门负责,一般情况下,食品生产领域中违法所得的认定采取“获利说”。其依据是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2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第十一条“关于“货值金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