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 > 房屋出售存在什么欺诈行为

房屋出售存在什么欺诈行为

时间:2024-07-27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6418
房屋出售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房屋出售一般经过房屋买卖行为,买方一次性地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权和全部使用权。它是房产交易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形式。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房屋出售存在何种欺诈行为

一、商品房一房二卖或一房多卖

商品房一房二卖或一房多卖是指开发商或原房产权人将同一套商品房出售给两个或更多购房者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类似于一女多嫁的情况。只有办理了产权登记并领取了房屋所有权证书的购房者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其他购房者只能望房兴叹。

二、房屋预售后抵押或售卖抵押房屋

开发商为了筹集房地产开发资金,未告知买受人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或者将已抵押的房屋出卖给第三人。例如,开发商谭某采取了一房多卖的欺骗手段,将同一栋商品房先抵押给王某,然后再次抵押给张某,甚至多次抵押后又出售给他人,或者将已出售的房屋再次抵押,以此骗取大量的钱财,给社会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三、售房者收受购房人部分房款后未办理过户手续

售房者与购买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后,购买者仅付了部分购房款,未办理过户手续,却搬入房屋居住。售房者推拖未付尾款,然后将房屋转卖给第三人,并办理了过户手续。这导致第三人无法入住房屋,与售房者产生争议。例如,刘某与王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后,王某支付了部分房款后入住,但双方未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后来刘某多次找王某要求剩余房款,但未果,于是刘某将房屋卖给了李某,并为李某办理了过户手续。李某要求王某腾房,但王某拒绝称房子是先卖给他的,因此李某将王某诉至法院。

四、开发商将未出售的房屋抵偿他人欠款

一些开发商在施工过程中因资金不足,采取赊欠他人材料款进行施工。当工程即将竣工时,由于无法偿还欠款,便将未出售的房屋抵偿他人欠款。由于监管不严,出现了已抵偿的房屋再次被抵偿或出售的情况。例如,某建筑总公司将其开发的一栋房屋抵账给施工人李某,因李某欠褚某钱,李某又将该房屋抵偿给褚某。然而,李某还欠赵某钱未还,赵某向其索要欠款,李某又找到建筑总公司,声称该房屋未抵偿给褚某,现应抵偿给赵某,并为建筑公司写了褚某的抵偿声明。建筑总公司与赵某签订了售房合同,并重新为赵某出具了售房票据。现在该房屋已被褚某实际居住,赵某无法取得房屋所有权,因此将建筑总公司诉至法院。

房屋重复出售的原因

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开发商一房二卖或多卖、先抵押再出售或先售房后抵押等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购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纠纷等事件不时出现。这种情况在商品房预售阶段尤为突出,导致大量纠纷和诉讼。一些开发商只是违规操作,但仍有偿债能力,购房者的权益受损可以得到救济。然而,有些开发商将房屋重复出售后潜逃,或者已挥霍殆尽,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财产无力偿债。

一、开发商牟利的原因

房地产业的升温使得一些不法开发商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出于强烈的趋利心理,置法律不顾,采取冒险行为。他们通过一房多卖、预售商品房不开据正规发票等手段骗取购房者的钱财,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仓促开发房地产项目,工程进行到最后却无法偿还欠款,于是采取一房多卖、一房多抵的欺诈手段骗取资金,最终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职能部门监管混乱

我国房地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一支朝阳产业。然而,由于职能部门在房地产监管方面存在管理不严、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监管混乱。首先,资质认证不严。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根本不具备开发房地产所需的资质条件,却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资质证,从而进行大型房地产开发工程,这表明政府管理部门在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资质审查中存在严重的渎职行为。其次,企业注册资金不实。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企业注册时虚报出资。开发商利用这些虚假的注册资金夸大自己的实力,使购房者难以辨别其实力的真伪,最终上当受骗。

三、房地产的预售监管不力

房地产预售许可证的审批过程存在监管不严的现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项目法定的配套费用未付或者项目仍处于“楼花”或“未封顶的在建楼”阶段时,房管部门就发放了预售许可证,允许开发商进行销售,而不按规定提交备案。一些开发商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公开销售商品房,而房地产管理部门没有督促办证。

四、开发商、管理部门对房地产知识匮乏,以及消费者自身因素

我国房地产成为一项产业的时间并不长,相关的房地产知识对于开发商和购房者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开发商和管理部门要熟悉房地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房屋出售过程中,一房多卖往往发生于第二个买受人出价较高,出卖人的目的在于追求高价。由于消费者对房地产知识了解不深,购房过程中没有对房产的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往往会被开发商夸大的宣传所迷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认定标准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和责任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和责任。文章介绍了价格欺诈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性,重点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价格欺诈行为的制约与惩罚措施。同时,本文还详细解析了价格欺诈行为的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提醒商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价格欺诈行为的发生。本文旨在增强公众

  •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

  • 消费者虚假宣传购买商品的损害赔偿

    消费者因虚假宣传购买商品受到损害时的赔偿问题。当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赔偿金额通常为购买价款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对于明知商品或服务有缺陷的经营者,如果导致消费者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双倍惩罚性赔偿。

  • 房地产中介公司的法律义务
  • 价格欺诈的定义与法律规定
  • 如果后续贷款担保人不知道,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