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权不是消费冲动权
律师解答: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15年来将迎来第一次大修,修改将进一步拓宽消法适用范围,囊括各类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建议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取代三包;对于网上交易和大宗消费,消费者应该享有后悔权。
毫无疑问,后悔权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范之内,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司法进步。相对于经营者,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故而就需要法律对消费者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公平与正义,更加到位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过,在我看来,我们首先有必要厘清一点:消费后悔权并不是“消费冲动权”,莫要予以误读。
赋予消费者后悔权是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种制度性完善,是对于消费信息不对称、消费地位不平等的可控性“校正”,而非立法保护手段的泛化和滥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费者可以无条件地、单方面地任意撕毁合同”。如果消费者后悔权与“消费冲动权”划上了等号,市场的正常秩序就会受到侵害,而最终还是要体现于消费者利益受损。
更重要的是,正如专家所言,消费后悔权法定化离不了一个重要的前提:社会的诚信程度总体较高,即所谓的“恶意退货”现象不会成为常态。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为消费后悔权的法治推行,准备好相应的社会诚信的道德与制度环境答案或许并不能让人乐观。
所以,必须要尽快完善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诚信规范机制,对社会各领域的个体失信或者集体失信行为制定惩戒标准。这是消费后悔权能规范适用、落实到实处的一个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所谓的消费后悔权只能是“看上去很美”,要么难以在现实中落实,要么沦为“冲动型消费”甚至是恶意消费的遮羞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设立的九项权利,包括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等。这些权利涵盖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的各项权益,包括人身财产安全、真实情况了解、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公平交易、获取赔偿、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以及受尊重权等
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包括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违约责任和合同内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补充协议。同时,文章还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以及经营者应保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此外,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法律规定也被提及。
买到过期食品的赔偿方式和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经营者明知商品缺陷仍提供,导致严重后果,受害人可要求赔偿损失和惩罚性赔偿。经营者违法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没收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具体包括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条款、恶意串通损害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加重对方责任排除权利、造成人身损害免责条款无效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无效格式条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