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性,成为行政的附庸。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事业单位获得了自主权,并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然而,市场理念的不同导致改革的不彻底。为了减少单位犯罪的发生,需要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可以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权利和义务,完善监督机制,防止“一言堂”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单位的决策更加合法合理。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国民的法制观念还未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减少犯罪的发生,必须提高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法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只有公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才能减少单位犯罪的发生。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单位犯罪是由单位领导研究决策后实施的,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法制观念尤为重要。
单位犯罪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已经对我国的国计民生造成危害,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以威慑犯罪分子。这样,有意图实施单位犯罪的单位能够停止行动,放弃犯罪的念头,改过自新。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刑事错案的定义与判定标准,包括客观说、主观说和主客观统一说的观点。还分析了刑事错案的特点,如多发生在恶性犯罪案件中,受害者多为社会底层民众等。文章还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刑事错案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冤错刑事案件的预防机制,包括树立正确的审判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