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体构成要件是指单位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然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指出,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人为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以及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都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通常认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可以是故意或过失,但以故意为主要表现形式。
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要求是指单位整体意志是根据单位制定的制度与程序,由单位决策机构成员的集体意志结合而形成的,并且与单位业务有关联,旨在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如果单位犯罪行为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利益,并以单位名义进行,将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客体要件因不同犯罪而异,主要包括:
无论侵犯哪类客体,在与自然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下,单位犯罪的客体与自然人犯罪的客体是相同的。
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的要求是,必须实施对社会有危害性且被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换句话说,单位实施的行为必须同时满足对社会的危害性和法律规定的要求,并且领导决策行为与具体实施行为必须相互统一。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行为。单位犯罪自首问题的研究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单位犯罪,就不会有自首问题的讨论。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
单位犯罪的定义和主体,以及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指出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适用于这些单位。单位犯罪需承担民事责任,其责任范围需综合考虑单位的意志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行为。在追究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