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指依照法律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设立的企业法人。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2. 企业:指以营利为目的,由人和物的要素组成,从事生产经营和流通等经济活动,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例如国有企业、合伙企业等。
3. 事业单位:依照法律和行政命令成立,从事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拥有独立经费或财产的各种社会组织。例如新闻、出版、学校等单位。
4. 机关:主要指国家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和党政机关。
5. 团体:指为了一定的宗旨自愿组成进行某种社会活动的合法组织。例如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以及社会经济团体等。
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确定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以便在刑事诉讼中对相关单位进行认定和追究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双重处罚制度,其中单位被处以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个人犯罪的相同或较轻刑罚。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也规定了单一处罚制度,仅对自然人进行处罚。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犯罪的具体特征和认定,包括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认定及其责任情形。对于单位犯罪,除了对单位判处罚金外,还应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在单位犯罪中起主要决策作用的人员,包括决策者及负有不可推卸责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主体要件要求二人以上,包括多个自然人、单位以及自然人与单位的共同犯罪。客观要件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以及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等。主观要件则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