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与段女士夫妻二人为雇员王先生投保了意外伤害险。王先生发生交通事故后,张先生和段女士以受益人的身份占有了保险理赔金。
一无所获的王先生将保险业务员马女士诉至法院索要保险金,法院判决马女士需支付王先生保险金。马女士随后将两位雇主诉至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二被告返还15万元保险金。日前,法院判决二被告共同返还原告保险金15万元。
原告马女士是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被告张先生是北京一运输公司业主。张先生委托马女士为他的雇员王先生上了一份国寿意外伤害999急救保险,并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受益人为法定,另保了一份团体人身意外保险及附加团体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王先生发生交通事故后,他委托马女士到保险公司代为申请理赔,保险理赔款共计15万元。马女士领到15万元后,二被告以保险费由其运输组支付为由,向马女士索要保险理赔款。由于马女士对法律知识欠缺并且对二被告的信任,她将保险理赔款分四次支付给了段女士,并出具了收条。然而,之后二被告拒绝将15万元保险理赔款交付给王先生。王先生随后将马女士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返还王先生应得的保险费15万元。马女士因二被告的行为遭受了经济损失,要求二被告返还保险费15万元。
二被告辩称,原告向他们承诺,若给员工上集体保险合同,发生意外后,保险费就由雇主所得。如果没有原告的承诺,他们不会给王先生上此保险。因此,他们不同意返还保险费。
顺义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在团体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中明确写明有残疾保险金的受益人为被保险人本人。雇员王先生在事故中造成截肢,他有权获得保险公司按照保单所相应给付的理赔金。原告马女士不应将受托领取的保险金交付给被告段女士,二被告更不应将此款项据为己有。由于张先生的运输组属于家庭共同经营,故判决二被告共同返还原告保险金15万元。
保险合同中的两种关系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被保险人俗称为“保户”,是在保险合同中受到保障并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一方,可以是个人或实体,其资格通常没有限制。在人身保险中,只有父母可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而受益人则是接受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保险利益的个人
保险欺诈行为的定义、种类、社会危害以及法律责任。保险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等欺骗手段,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保险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保险公司利益,还危害其他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甚至伴随其他暴力犯罪。对于保险欺诈行为,投保人、被保
离婚时对未发生财产的分割以及夫妻离婚后人身保险的处理。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商处理,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法院会根据财产情况和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此外,夫妻离婚后,人身保险处理需考虑保险种类和受益人情况,保险金一般不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保险金与遗产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保险金不属于遗产范围,不能作为遗产继承。被保险人死亡后,受益人应得的保险金不属于遗产,而是属于对共同财产的分割。保险金的用途也受到限制,不能用于清偿被保险人的债务和税款。保险金的分配应依据保险合同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