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冒充军人进行招摇撞骗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和第三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将被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具体刑罚的轻重将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1. 侵害的客体不同:招摇撞骗罪主要侵犯的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仅限于公私财产权利。
2. 行为手段不同:招摇撞骗罪的手段限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而诈骗罪的手段没有此限制,可以利用任何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和方式进行。
3. 犯罪的主观目的不同:诈骗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招摇撞骗罪的犯罪目的较广泛,可以包括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也可以包括其他非法利益占有。
4. 构成犯罪有无数额限制的不同:只有诈骗数额较大以上的公私财物才可构成诈骗罪,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构成并无数额较大的要求。这是因为这种犯罪未必一定表现为诈骗财物,而有可能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首先和集中地表现为对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的破坏。
在行为人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去骗取财物的情况下,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处理想象竞合犯的案件应当按照从一重罪处的原则。
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犯罪证据相对容易搜集,因为法律规定只要存在招摇撞骗行为,就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事人可以在犯罪事实的实施过程中搜集相关证据,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诉讼,要求对犯罪分子进行判罚。
中国刑法中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判处管制本身对家人影响不大,但在孩子参军或报考公务员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法律对管制期间的活动有明确规定,如违反将面临处罚。同时,家庭的社会形象和经济状况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较小,但需注意
没收财产刑的意义及其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虽然该刑罚对于惩罚和教育犯罪分子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比例和范围过小、不当适用和单一适用等。为正确适用没收财产刑罚,审判人员应树立“主刑”和“附加刑”并重的观念,并划清与追缴赃款赃
拘役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短期剥夺自由刑罚的区别。拘役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短期自由刑,适用于罪行较轻需短期改造的罪犯。拘役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适用对象、适用机关、法律依据等特征,与其他短期剥夺自由刑罚如刑事拘留、行政拘留等在性质、适用对象、适用机关等
危害国家安全罪以及经济犯罪等可能适用的没收财产刑的情况。危害国家安全罪可并处没收财产刑以体现其严重性。对于经济犯罪及贪利性犯罪,没收财产刑可惩罚贪财图利的犯罪并剥夺其继续犯罪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