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刑法和行政法都规定了驱逐出境的措施。根据1985年颁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0条和1994年修订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40条,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外国人,可以采取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的处罚措施。然而,关于驱逐出境是刑罚还是行政强制措施的问题存在争议。
根据《刑法》第35条的规定,驱逐出境可以作为一种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的刑罚,符合附加刑的特征。此外,驱逐出境只能由人民法院对犯罪的外国人适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附加刑,而不是行政强制措施。
驱逐出境既不在《刑法》第33条规定的主刑之中,也不在《刑法》第34条规定的附加刑之列。此外,驱逐出境可以由法院判处,也可以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因此,驱逐出境被视为一种行政强制措施,而不是刑罚。
根据不同情况,驱逐出境可以被视为刑罚方法或者行政强制措施。当驱逐出境由人民法院判决时,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刑罚方法。然而,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驱逐出境也可以作为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即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因此,驱逐出境既是一种法院宣判的刑罚方法,也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总体而言,作为刑罚的驱逐出境与作为行政措施的驱逐出境存在以下原则区别:
根据刑法规定,驱逐出境作为刑事处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而根据《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驱逐出境作为行政处罚方法,适用于违反入境出境管理的外国人。
作为附加刑的驱逐出境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处。而作为行政处罚的驱逐出境,则由地方公安机关依照《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其他相关规定,报告公安部,由公安部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判决的驱逐出境,独立适用时,从判决生效之日起执行;附加适用时,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而公安机关决定的驱逐出境,在公安部作出决定后立即执行。
驱逐出境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包括港澳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时,不适用于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法。
驱逐出境仅适用于外国人,不适用于我国公民(包括华侨)。外国人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无国籍的自然人。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公民不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也属于本条规定的适用对象。
限期出境是指给被处罚人一个明确的出境最后期限,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离开,而不对其采取强制措施。驱逐出境则可以采取强制带离等强制措施。
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可以作为附加处罚,可以在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的同时附加适用。对于该项附加处罚是否可以单独适用,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35条的规定,驱逐出境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但《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没有明确规定独立适用,仅规定可以附加适用。因此,可以认为独立适用被排除。
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据、法律性质及采取的程序和具体办法。该措施旨在保证民事案件的顺利审理和有效裁判执行。其法律依据包括《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出境措施应视为独立保全制度,其采取原则上以当事人申请为基础,法院依职权采取为例外。申请人在申请
驱逐出境这一特殊刑罚方法,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其适用条件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而是根据犯罪性质、情节、犯罪人个人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因素来决定。驱逐出境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附加刑。其适用原则由人民法院根据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来决定,体现了我国
对外国人需要依法适用限期出境、驱逐出境处罚的,由承办案件的公安机关逐级上报公安部或者公安部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由承办案件的公安机关执行。对外国人依法决定行政拘留的,由承办案件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不再报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
驱逐出境是行政处罚,但在刑事处罚也有,主要根据外国人是否有犯罪来决定属于哪种处罚。外国人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出境入境管理,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承办的公安机关可以层报公安部处以驱逐出境。公安部作出的驱逐出境决定为最终决定,由承办机关宣布并执行。驱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