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个体,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适用特定的法律规定。这一规定不包括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包括港澳台人员,他们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时不会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除法律另有特别规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个体都适用本法。根据刑法第35条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单独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刑罚。这些外国人包括在中国境内实施犯罪的外国人,以及在中国境外实施我国有权管辖的犯罪的外国人。即使是在我国具有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在国外实施国际犯罪,在其进入我国境内后,我国仍有权对其判处驱逐出境的刑罚。
判处驱逐出境的适用有严格的规定,不是针对所有犯罪的外国人都要适用驱逐出境。除了考虑犯罪的情节和严重程度外,还要考虑国际形势以及犯罪人的国籍国与我国的外交关系,不能仅仅考虑刑事处罚。
适用驱逐出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独立适用。对于犯罪情节较轻,但又不宜继续滞留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没有必要判处主刑的情况,可以单独判处驱逐出境。
二是附加适用。对于犯罪性质较严重,已经判处了主刑或其他附加刑的外国人,可以在主刑执行完毕后适用驱逐出境。
然而,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外国人,不宜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刑罚。
我国法律对外国人驱逐出境的限制。外国人被判处永久驱逐出境后无法重新入境。驱逐是将非本国公民从本国国土驱逐出境的行为。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外国人如被判处有期徒刑并附加驱逐出境的处罚,需先执行完有期徒刑再
驱逐出境是否构成行政处罚的问题。驱逐出境既可作为刑事处罚也可作为行政处罚,具体取决于外国人是否涉及犯罪行为。对于外国人违反治安管理或出入境管理的情况,公安机关可决定驱逐出境。关于驱逐出境的不同观点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作为刑罚的驱逐出境与作为行政措施的
处罚的性质和适用的对象不同。《刑法》规定的驱逐出境,是一种刑事处罚,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行政上规定的驱逐出境,是一种行政处罚方法,适用于违反入境出境管理的外国人。主管机关和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人民法院判决的驱逐出境,独立适用时,从判决发生法
不是,“驱逐出境”只是立即或限时注销当事人护照使其出境,当事人出境后,没有时间限制 ,可以再申请入境,只是很难再马上被入境国政府同意入境。不同国家对“驱逐出境”的定义不同。在我国,“驱逐出境”只适用于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在我国“驱逐出境”既是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