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公司实施的非法集资行为,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在犯罪集团中组织、领导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被认定为主犯。而对于员工来说,如果他们知情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则被视为从犯,可能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
2.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达到30人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达到150人以上;
3.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
4.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
1.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
2.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达到100人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达到500人以上;
3.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
4. 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特别严重后果。
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资金全额计算。已归还的数额可以在量刑时酌情考虑。如果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的资金,可能免予刑事处罚。对于情节显著轻微的情况,不予以犯罪处理。
P2P非法集资行为对职位的影响。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或网络集资平台的倒闭,涉及非法集资的员工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和刑法规定,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员工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包括被开除、罚款等处罚。及时退缴相关费用可从轻处罚,但具体处理还需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虚假证词在刑事诉讼中的影响及构成犯罪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若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第307条。关于虚假诉讼罪,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可构成此罪,并受到相应处罚。虚假诉讼行为包括凭空捏造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
非法集资员工自保的方法和非法集资的相关知识。员工可以通过成为证人、坦白从宽等方式自保。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通过不正当渠道募集资金的行为,涉及欺诈手段、数额较大的非法集资罪。相关司法解释对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和数额划分标准进行了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