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三条和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自首可以产生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效果。具体而言,犯罪分子如果具备减轻处罚情节,将被判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或者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被判处刑罚。
根据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法律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如果犯罪较轻,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此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果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也可以被认定为自首。
根据法律规定,即使犯罪嫌疑人不具备自首的情节,但如果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可以获得从轻处罚的可能。如果因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避免了特别严重后果的发生,还可以获得减轻处罚的可能。
总之,自首对于犯罪分子来说,可以产生明显的法律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所面临的刑罚。
中国刑法中从犯的概念和分类。从犯分为起次要作用的正犯和起辅助作用的帮助犯。对于从犯,我国刑法规定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这是基于从犯相对于主犯的危害性较轻的原则。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不宜认定的情况、法律责任及其在认定时需注意的问题。协从犯是被他人威胁或诱骗参与犯罪,但不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人。根据刑法规定,对协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需注意区分协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协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的转化。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帮助犯和从犯的定义、角色与区别。帮助犯指在共同犯罪中提供帮助,未直接参与犯罪实行行为的人。从犯则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根据其角色和行为可分为多种类型。对于从犯,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处罚应从轻、减轻或免除。文中还提到共同犯罪中“一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