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未等交警到达即弃车离开现场的行为。即使之后投案自首,也不能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
尽管自首行为不能否定逃逸行为的定性,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法院仍可考虑自首情节,并依法减轻处罚。
根据自首情节的认定,法院有权对交通肇事逃逸者进行量刑时予以适度减轻。自首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立功表现,体现出被告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悔过和悔罪之心,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公共安全。
自首行为的认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自首的时间、方式、动机、真实性、对于事故后果的态度以及对于赔偿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如果被告人能够及时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积极配合调查取证工作,那么该自首行为将被认定为真实有效。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法院在判决时,应根据被告人的具体情况和犯罪事实,综合考虑逃逸行为的危害程度、自首行为的情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依法作出减轻处罚的决定。
减轻处罚的方式可以包括:减轻刑罚的种类、减轻刑罚的程度、宣告缓刑等。在具体操作中,法院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结合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量刑裁量,确保刑罚既能对犯罪行为予以惩罚,又能对自首行为予以嘉奖。
职务侵占案件中自首的减刑规定。根据不同的自首情形,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减刑。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时主动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若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尚未受到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时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此外,如实供述未掌握的罪行
在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未等交警到达即弃车离开了现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即便之后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实已经成立,不能因后来的自首而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法院根据其自首情节,应当依法减轻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终生禁驾也不能恢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也就是要被终生禁驾。造成交通事
交通肇事逃逸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自首情节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酌情从宽处理,最终的量刑需要法院的最后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