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自首是指被告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司法解释规定,一审判决前翻供的,不能认定自首。然而,这种观点和规定过于简单化。自首并非只是认罪态度的表现,而是主动、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
举例来说,如果被告人主动投案承认杀人罪,但无法提供具体的犯罪细节,我们无法确认基本事实,因此不会认定其自首。相反,即使被告人表现出认罪态度,但在主观上并不悔罪,只是出于无法逃避的形势,希望从宽处罚而主动供述,我们也不会因其缺乏真诚悔罪的态度而否认自首。
因此,自首的认定应该以被告人主动、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客观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仅以认罪态度为准绳。
自首是指被告人在犯罪后、归案前的一段时间内主动、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行为。被告人投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自首行为即告完成。因此,认定自首应以被告人在犯罪后、归案前的自首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归案后的其他行为为准绳。
因此,被告人在自首行为完成后的翻供行为,不能改变其先前的自首行为的性质。
如果被告人投案自首使得悬案得以破案,并且案件能够顺利处理,那么应认定自首的价值已经实现,即使被告人之后翻供,也不会影响自首的认定。然而,被告人翻供的态度可能会降低对其从宽处罚的幅度。
如果被告人的翻供妨害了破案或审判的进行,说明其投案自首的价值还没有实现,此时就不能认定自首。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认定“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争议主要表现为被告人投案自首后辩解避重就轻,甚至在法庭上对其投案时的供述进行推诿或推脱罪责的解释。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被告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因此,对于被告人在如实供述后作出避重就轻的辩解,只要其辩解不否定基本事实,不影响正确定案,仍然应当认定自首。
例如,被告人放火后主动投案,承认放火,又辩解主动熄灭过。从被告人自动投案的价值考虑,尽管其辩解可能有避重就轻之嫌,但并没有影响对其放火事实的认定。此外,被告人的自动投案也减轻了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负担。因此,应当认定自首。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
犯罪自首的要求及条件。犯罪分子需在犯罪事实未被发觉或已发觉但身份未确定等情况下主动投案,并彻底交代所犯的全部罪行。若犯罪分子能如实供述罪行并接受审查和裁判,包括匿名报案和交出赃物等情形,应认定为自首。此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罪犯
党员行贿5万元的刑事处罚问题。行贿数额和情节是刑事处罚的重要因素,行贿罪的刑罚根据数额和情节的不同分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等档次。自首和如实供述的行贿人可减轻处罚,但具有某些特定情形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