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只有当犯罪分子揭发的是共同犯罪以外的他人的犯罪,并经查证属实时,才能认定为立功。如果揭发的是共同犯罪行为,则不属于立功,而只是自首的必要条件。
如果行为人在犯罪后得知他人的犯罪事实,并且提供的线索不是利用工作之便得来的,而是在犯罪后才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的,可以认定为立功。
在毒品案件中,上下线之间相互揭发的行为应认定为立功的一种特例。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自动投案后又逃脱,不能认定为自首。因为自首的成立是行为人主观恶性转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立功是行为人犯罪后的一种独立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它一般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悔罪表现的关系不大。
帮助立功是指犯罪分子在他人的帮助下立功。在司法实践中,帮助立功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犯罪分子的亲属通过律师等合法会见渠道,将有关案件或案件线索传递给犯罪分子,后者予以检举揭发,司法机关根据此侦破其他案件或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另一种是犯罪分子在羁押场所与犯罪嫌疑人获得重要线索,以直接揭发或通过律师等会见渠道传给家属,让家属协助司法破案或捉拿要犯。
传统刑法理论主要研究自然人立功,但近年来形成了单位与自然人并立的新格局。因此,加强对犯罪单位立功的研究对于准确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法律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规定和原则,例如“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同时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详细划分。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孩子的犯罪行为,应带领孩子主动自首,收集并保留有利证据,以及立功赎罪
立功的定义和条件。首先明确了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且必须查清具体犯罪事实及查证属实后才能认定为立功。接着列出了不应认定为立功的几种情况,包括亲友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最后对重大立功的认定及立功的处罚决定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
立功表现的定义和法定条件,公安办案不构成立功行为。立功表现包括服刑罪犯的积极行为,如揭发犯罪、制止犯罪活动、生产科研创新等,可作为减刑或行政性奖励的依据。目的是鼓励罪犯积极改造,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