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冒他人专利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
行为人假冒他人专利,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问题如何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只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按照牵连犯的原则处理。也就是说,按照一重罪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罪名要重于假冒他人专利罪,因此应按照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有关犯罪进行定罪量刑。2. 行为人冒充专利权人进行专利转让
行为人声称自己是某专利的专利权人,表示愿意转让该专利,受害人信以为真并购买专利。对此情况应如何处理?学者认为应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如果专利确实存在且在保护期内,行为人同时涉嫌假冒他人专利罪和诈骗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按照诈骗罪来定罪量刑。- 情况二:如果声称的专利纯属虚构,不构成犯罪。此时,只需按照诈骗罪处理。3. 以假冒专利方法诈骗金融机构贷款或合同对方当事人财物
经常发生以假冒专利方法诈骗金融机构贷款或合同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案件。具体手段是以虚假的专利权证书或冒用他人专利权证书作为质押担保或与他人联营的出资,从而诈骗财物。对此情况的处理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如果冒称的专利确实存在且在有效期内,行为人同时涉嫌假冒他人专利罪、贷款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属于牵连犯,应根据处罚牵连犯的一般原则,从一重处断。- 情况二:如果冒称的专利并不存在,行为人只涉嫌贷款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不构成假冒专利行为,因此只需对行为人以贷款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进行定罪量刑。4. 广告主谎称产品或技术为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
当广告主发布广告时,谎称自己的产品或技术是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而实际上该产品技术专利权为他人所有,应如何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实施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是虚假广告的内容之一。此时属于想象竞合犯,既构成假冒他人专利罪,又构成虚假广告罪,因此可以择一重罪进行处理。5. 行为人未经许可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和标注他人专利标识
行为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并在该商品上标注他人专利标识,应如何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一是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二是侵犯他人专利标识权。行为人有两个犯罪故意,即假冒他人商标故意和假冒他人专利的故意。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商标权和专利标识权。因此,应按照假冒注册商标罪和假冒他人专利罪进行数罪并罚的处理。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专利权和商标的保护期限及专利权的维权方式。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有效期限。商标的保护期限从商标注册日开始计算,如果未按规定缴纳费用或以书面声明放弃,专利权会终止。对于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实施专利和假冒专利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侵权和售假的区别。侵权涉及侵犯专利权等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侵权;售假则是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而销售的行为。我国法律对售假和假冒专利行为都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