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数罪并罚 > 如何解决数罪并罚中的“时间差”

如何解决数罪并罚中的“时间差”

时间:2023-10-08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2141
数罪并罚是依照一定原则,根据对行为人的数个宣告刑确定最终的合并执行刑,它所解决的不是罪的并罚,而是因罪产生的刑罚的合并执行问题。数罪并罚的本质是,它针对的不是罪,而是数个同时生效、同时存在的可执行的刑罚。同时也不意味着数个刑罚判决必须同时开始执行,而是指这数个具有执行内容的刑罚在刑期上存在交叉或重合关系。换言之,如果前一个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法律和事实上都不存在数罪并罚的可能,只需要直接执行新的刑罚即可。

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与司法解释对于数罪并罚的执行时间问题的阐述

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与司法解释的解释

根据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数罪并罚是指数个刑罚同时生效、同时存在的并罚执行。根据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答复》和1990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答复》,在劳改犯在劳改期间又犯新罪被法院判决后,前罪的剩余刑期从新罪判决确定之日开始计算。这表明两点:一是新罪刑罚不存在、不生效则无所谓数罪并罚;二是新罪刑罚生效时旧罪刑罚不存在或执行完毕,则不会出现数罪并罚。结合刑法第七十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把数罪并罚理解为是数个同时生效、同时存在的刑罚的并罚不仅逻辑上一以贯之,也与司法解释相契合。

限制加重原则的价值取向

限制加重原则是我国数罪并罚的原则之一,对数罪不采并科原则而采限制加重原则利于刑罚的轻缓化。然而,轻缓不等于轻纵。首先,如果完全采用并科原则,数罪并罚的刑期可能会超过人类的寿命极限,形成无法执行的过长刑期,因此采用限制加重原则是为了尊重客观规律,而非宽待犯罪人。其次,限制加重原则在结果上和客观上有利于犯罪人,但这不是制度的初衷,不能将制度的客观效果等同于其主观期待。

对“时间差”现象的解释

有观点认为,如果某些法条的适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审判中就要采取有利于犯罪人的模式进行解释,因此对于“时间差”现象,应当加以数罪并罚。然而,刑法解释是相对稳定的法律规范与变动不居的事实之间的媒介,法律解释的过程也是法条蕴含价值的实现过程。主张从“有利于犯罪人”出发与限制加重原则存在相悖之处。法律是公正的化身,通过形式的法律实现实体的公正也是国民对于刑法的期盼。不能人为设定某个目的或标准,再用这个前提去曲解制度本身。在解决“时间差”问题时,贸然采用有利于犯罪人的解释,违反法律本意,违反一般民众的法感情。此外,犯罪人无论是隐瞒前罪还是犯新罪,都表明了其较大的主观恶性的存在。如果由于追求某种人为的“目的”而轻纵犯罪人,造成因前罪的存在而客观上对后罪从宽处罚的情况,将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且对于威慑无益、对于功利无补,因此宜直接执行新罪的刑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判决宣告前犯数罪的刑期决定

    判决宣告前犯数罪的刑期决定方式及相关问题。对于一人犯数罪的情况,除死刑和无期徒刑外,应基于数罪的总刑期和最高刑期来决定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顺序以及附加刑的执行也有所涉及。同时,文章还涉及判决宣告后新发现罪行和再次犯罪的判决执行的规则。

  • 犯罪分子数罪并罚的判决原则

    犯罪分子数罪并罚的判决原则。对于数罪中的每一种犯罪,法院会分别判决,若其中有死刑或无期徒刑,则执行相应刑罚。有期徒刑、管制和拘役的刑期有上限。量刑时,法院会先对每种犯罪分别量刑,再将各罪刑罚相加得到总和刑期,并在数罪中的最高刑期和总和刑期之间决定执行

  •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 假释期间又犯新罪的数罪并罚原则

    假释期间犯新罪的处理原则。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撤销假释并对其新罪行作出判决,数罪并罚。假释期间的刑期不算执行过的刑期,而是与犯新罪的刑期合并执行。数罪并罚旨在全面处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判决根据罪行性质和情节进行,

  • 惯犯的构成条件
  • 数罪并罚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 管制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