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然的层面看,减刑是对原判刑罚的改变,因此只有法院这个唯一主体有权变更原来的判决。减刑案件的审理必须适用司法程序,但不适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通程序,需要另行设计特别程序。行政性的听证程序不适用于减刑案件。
按理说,任何一个罪犯的减刑,只有作出生效判决的法院及其上级法院有资格对该罪犯依法作出减刑裁定。然而,法律赋予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减刑案件的权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还有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两个目标。因此,目前由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减刑案件的规定是适当的、可行的。
从应然的层面看,假释只是改变刑罚执行方法,并未改变原判刑罚。因此,假释属于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假释审核程序也只是行政性程序,不是司法程序。假释的审理不应由法院采用司法程序进行裁定,只需由监狱提起,经监狱管理机关(或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中心设立的假释委员会)采用行政性听证程序进行审核,作出决定(不是裁定)即可实施假释。
然而,由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多年来减刑和假释都由法律授权的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已成为司法机关、刑罚执行机关和社会公众所接受的约定俗成。同时,我国监狱管理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短时间内建立假释审核机构存在困难,积累假释审核工作的经验也需要时间。因此,为了维护减刑和假释裁定的权威性、公信力和政策效果,目前维持由人民法院采用司法程序来办理减刑和假释案件的做法可能更为合适。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
防卫过当是否会导致死刑判决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权益而采取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指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防卫过当的情况,一般不会判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监狱的设置、撤销、迁移,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进行批准, 监狱设监狱长一人、副监狱长若干人。监狱的管理人员是人民警察。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假释案件,由刑罚执行机关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因此,辖区内无监狱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全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