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表现出悔改并不再危害社会,附带条件提前释放的刑法执行制度。假释是一种附带条件的提前释放,其考验期内,假释犯罪分子仍需接受监督改造。
1. 不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或拘役的犯罪分子。
2. 不适用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这些犯罪具有恶性和危险性,假释后可能对社会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3. 不满足执行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但对未成年犯罪分子和老年或身体残疾的罪犯,假释条件会有所放宽。
4. 假释决定时应考虑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原判刑罚未执行完毕的剩余刑期。而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假释考验期限是从假释之日起计算的。
如果假释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事由,假释考验期结束,由负责监督改造的公安机关宣告刑满释放。
如果假释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重新犯罪或被查出有漏罪未宣判,将会受到新罪或漏罪的刑罚,并实行数罪并罚。
假释是一种奖励制度,对于投入监狱改造的罪犯,只要他们能遵守监规,努力学习并有立功表现,就有机会获得提前释放。假释适用于被判处较长刑期的犯罪分子。
然而,为了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了一些不适用假释的情况,如累犯以及在一审中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
对于被判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的罪犯,附加刑将在假释之日起执行。
假释制度的相关内容。假释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必须附加条件,且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不得享受假释。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和实质条件包括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表现悔改态度等。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刑期不同而有所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判刑标准。根据刑法规定,贪污或受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在30万以上和更多的都属于犯罪金额较大情形。刑期视金额大小而定,并可能伴随罚金或没收财产。特别严重的犯罪可被判处死刑或死刑缓期执行,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建立该制度有助于国家掌握犯罪信息,制定和调整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并保障犯罪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所进展,但仍需按照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框架内工
无期徒刑假释的相关条件和限制。法律依据上,犯罪分子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刑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并表现悔改态度等才能申请假释,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不受执行刑期限制。假释条件包括实际执行时间、监规遵守情况、悔改态度和是否再犯罪等。累犯及严重暴力犯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