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表现出悔改并不再危害社会,附带条件提前释放的刑法执行制度。假释是一种附带条件的提前释放,其考验期内,假释犯罪分子仍需接受监督改造。
1. 不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或拘役的犯罪分子。
2. 不适用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这些犯罪具有恶性和危险性,假释后可能对社会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3. 不满足执行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但对未成年犯罪分子和老年或身体残疾的罪犯,假释条件会有所放宽。
4. 假释决定时应考虑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原判刑罚未执行完毕的剩余刑期。而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
假释考验期限是从假释之日起计算的。
如果假释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事由,假释考验期结束,由负责监督改造的公安机关宣告刑满释放。
如果假释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重新犯罪或被查出有漏罪未宣判,将会受到新罪或漏罪的刑罚,并实行数罪并罚。
假释是一种奖励制度,对于投入监狱改造的罪犯,只要他们能遵守监规,努力学习并有立功表现,就有机会获得提前释放。假释适用于被判处较长刑期的犯罪分子。
然而,为了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了一些不适用假释的情况,如累犯以及在一审中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
对于被判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的罪犯,附加刑将在假释之日起执行。
无期徒刑的起算时间、刑期计算规定及其相关特点与争议。无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宣判之日起计算,羁押的日期不折抵刑期。不同国家对于无期徒刑的存废存在争议。在中国刑法中,无期徒刑可减为有期徒刑,甚至可假释。无期徒刑与不定期刑是不同的概念,中国刑法未采用不定期刑
终身监禁的减刑假释问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被减为无期徒刑的裁定中,不得再进行减刑或假释。文章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终身监禁,包括绝对终身监禁、裁量终身监禁和无假释终身监禁,并阐述了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监狱机关执行国家刑罚的程序和职责,包括收监、减刑、假释等方面的内容。监狱负责监管和改造罪犯,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并严格检查其人身和携带物品。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减刑,符合法律条件可以申请假释。整个刑罚执行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公正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包括刑期限制、悔改表现、再犯罪风险以及特殊情况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立法对数罪并罚的规定,包括综合数罪、酌情定刑的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合并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