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环境污染罪法律条文内容的修改,我们发现对于在2016年之前已经审理完毕的案件,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改。因此,环境污染罪并不具有溯及力。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60条的规定,对于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并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 致使公私财产损失达到三十万元以上;
2. 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
3. 致使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达到五十立方米以上,或幼树死亡达到二千五百株以上;
4. 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
5. 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或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以上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6. 其他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根据本规定,第60条中所指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和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和合理的措施所产生的费用。
七年前案件是否可以翻案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是否可翻案取决于是否超过追诉时效。若案件已立案或符合特定情形,则不受追诉时效限制。此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条件。
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从犯罪之日和犯罪终了之日开始计算的方式。文章还阐述了追诉时效的终点、延长和中断问题。对于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等特殊情况,追诉期限不受限制。若在前罪的追诉期间再次犯罪,前罪的追诉期限会中断,并从后罪成立之日重新计算
中国偷逃税款的追诉时效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最长追诉时效为十年。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具体时效根据不同刑罚有所不同。对于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将面临处罚。若纳税人补缴税款并缴纳滞纳金且受到行政处罚,通常不再追究
刑法中的追诉时效规定。根据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高刑,追诉时效期限分为不同情况,包括五年、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对于同一种犯罪行为的不同情况,应根据与罪行最相符的最高刑来确定追诉时效。超过二十年后若仍认为有必要追究刑责,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