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陈某等13人均系被告某村民小组的村民,并且都在被告处依法取得了有关土地的承包使用权。2009年被告集体所有的田地被依法征用,并依法取得了相应的补偿款。然被告在没有制定具体分配方案的情况下对该征地补偿款进行了分配,后原告陈某等12人只分得了其他村民补偿款8000元的一半,即4000元,另外1人分文未分。陈某等13人多次要求被告补齐差额,但都未果。原告陈某等13人无奈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该案在立案确定案由过程中存在两种分歧:
在该案中,原告陈某等13人均系被告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但被告在分配该征地补偿款时并未召集所有村民进行讨论,也未制定具体的分配方案,剥夺了原告在集体经济组织中所应享有的分配权,最后导致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因此,该案应定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
该案是在征地补偿款取得后的分配过程中,被告对该征地补偿款进行了不公平的分配,少分给了原告征地补偿费,甚至不分给部分原告,最后使得原告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该案应定为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该案首先应该明确何谓承包地征收补偿费?
承包地征收补偿费包括三个部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是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所有人财产损失的补偿。安置补助费是对需要安置的人员丧失具体生活保障功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土地补偿费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消灭的补偿。其实在这三部分当中,前两部分是没有多大争议的,因为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都是涉及个人补偿,只有土地补偿费事先归集体所有,然后由集体组织进行分配,因此争议最大的也就是土地补偿费了。
那么,在诉讼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确定到底是哪一部分补偿费的纠纷,如果是前两部分,就应适用“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等涉及个人纠纷等案由,而不适用“侵犯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与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在该案中,当然双方争议的也就是土地补偿费。由于土地补偿费是以人民币的形式体现的,那此时我们在大方向上是应定债权纠纷还是物权纠纷或者其他纠纷呢?笔者认为该案是物权纠纷。大家知道土地补偿费指国家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对其所有权转移的补偿,土地补偿费其实就是土地权属变更的替代物,正如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其替代物的所有权当然也归农民集体所有。如要分配土地补偿费,凡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都应享有同等权利。当事人的这项权利被侵犯,是对其物权的侵犯,因此,该案是物权纠纷。
在物权纠纷的案由当中,与本案联系最紧密的案由就是“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和“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那么这两个案由应适用哪个呢?
此时我们就应该找出这两个案由的区别之处,笔者认为这两个案由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当事人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已经承包的土地被征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要求分配征收补偿费的,应适用“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对于未发包的土地被征收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不服提起的诉讼,或者承包人之外的其他经济组织成员对承包地征收后的补偿费用分配不服引发的纠纷,则适用“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
该案中陈某等13人均系被告某村民小组的村民,并且都在被告处依法取得了有关土地的承包使用权。因此当原告对于被告分配征收补偿费不均时提起的诉讼,应定为“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原告因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起诉被告及第三人鞍山市xxxx村民委员会至法院的案件。原告要求判令四被告停止侵权,退出土地并赔偿经济损失。文章还介绍了关于承包合同纠纷管辖地的法律规定,包括以前的法律和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新规定的不动产所在地管辖原则。
《婚姻法》第39条第2款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问题。离婚时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遵循保护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原则,同时保障离婚妇女的权益。在具体操作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离婚妇女继续承包经营、转包给他人经营、代耕或折价补偿等方式进行分割。旨在保障生产
职工食堂的承包经营合同内容,包括承包经营范围、餐费标准、承包期限、场地使用及相关费用、膳食供应及服务和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详细条款。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包括乙方承包经营食堂的具体要求和甲方的监督、检查权利等。此外,还涉及结算方式和违约责
离婚后对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收益的处理方式。在保护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夫或妻在土地承包经营中的权益。离婚时,应遵循有利于生产、方便经营管理的原则,对土地经营权进行分割,可以采取继续承包经营、转包给他人经营、代耕和折价补偿等方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