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的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国家损失,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构成叛逃罪。根据相关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法院受理案件后,行为人逃避侦查或审判的情况下,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在司法实务中,脱逃罪一般被认定为持续犯。即服刑人员脱逃在外的期间都属于脱逃行为的持续,根据刑法规定,持续犯的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因此,对于脱逃行为,应从行为人归案之日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因此,服刑人员的脱逃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其脱逃行为应受刑事追诉。
叛逃罪的侵害对象是国家安全。
叛逃罪的行为表现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其中,“擅离岗位”指违反规定私自离开岗位的行为;“叛逃境外”指在境内执行公务期间逃到境外的行为;“在境外叛逃”指在境外执行公务期间擅自不归国,投靠境外机构或组织的行为。叛逃罪是一种行为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叛逃行为,并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即构成叛逃罪,不要求危害结果实际发生。
叛逃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法典第109条第2款的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构成叛逃罪的主体。
叛逃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对于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的“境外”的理解,应该从政治空间的角度进行理解。即境外是指我国国家主权不能及的空间,包括外国、统一之前的我国台湾地区、外国驻中国的使领馆等。
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辩护内容。文中介绍了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并指出XX区价格认证中心的《价格评估报告书》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李XX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最终请求法院依法宣告李XX无罪。
间谍罪的管辖机关及其职权,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责和管辖范围。间谍罪的认定要素包括针对国家安全的危害行为、区分间谍分子和非间谍分子以及完成间谍任务的行为。对于接受间谍组织任务后进行其他犯罪的情况,存在不同观点。
间谍罪的量刑标准,包括相关法律规定中的有期徒刑和附加刑如死刑的应用情境。对于自首或有立功表现的间谍犯罪分子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境外受威胁或诱骗参加敌对组织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不追究。在认定间谍罪时,需满足针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等标
煽动分裂国家罪的主观、客体、客观、实施分裂国家的手段以及主体要件。该罪表现为故意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侵犯的是国家统一,包括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主体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但实施行为的通常是窃据重要职位的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