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是最为严重的刑事犯罪。如果故意杀人造成5人死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判处犯罪分子死刑,并且立即执行。
故意杀人罪未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比如A预谋杀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种情况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虽然未能达到杀人目的,但不影响定罪,只会影响量刑。
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举例来说,A用木棒子不停打B的要害想要致B与死地,但是怎么打也打不死。这种情况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会影响量刑。
如果使用的方法不能犯,例如A迷信认为扎个小人能害死B,于是天天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
客观不能犯指的是客观方面让犯罪人无法达到致死的效果。举个例子,A要杀死B,但是B穿了防弹背心,A用尽了所有方法B都死不了。这种情况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会影响量刑。
主观认识错误指的是犯罪人在主观上错误地认为已经杀死了被害人。举个例子,A开车撞死B,从B身上压过去还下来摸了下确定B已经死了。于是逃走了,但后来C路过发现B还活着,将他送到医院救活了。这种情况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会影响量刑。
这种情况指的是犯罪人的行为虽然未能达到既遂,但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的结果。例如甲某枪杀乙某,被乙某逃脱了。如果甲某击中乙某,能将乙某杀死,这种情形有既遂的可能,但因为意志以外原因没有既遂,是能犯的未遂。类似情况如,投放致死量的毒药被识破而未遂的;偷窃财物时因被发现而未遂的。如果没有被识破、发现,则有可能既遂。
盗窃罪的追诉时效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窃案件一旦立案侦查,不受追诉时效限制,但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对于不同等级的刑罚,有不同的追诉期限。特定情况下,如逃避侦查或被害人提出控告并被相关机关立案,追诉期限将不受限制。
剥夺政治权利主刑的适用情形,主要包括危害国家安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以及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剥夺政治权利主刑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以及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同时,剥夺政治权利既可以作为主刑适
杀人在古代被认为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在现代,刑罚不再一概而论。故意杀人犯罪的量刑需要考虑犯罪分子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对于由民间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判处死刑必须慎重,与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的故意杀人犯罪案件要有所区别。如果被害人有明显的过错或矛盾
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眉山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张某犯故意杀人罪一案,于2014年6月30日以眉刑初字第10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张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开庭审理,于2014年11月25日以川刑终字第604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