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盗窃罪中,行为人的占有侧重于侵犯受害人的占有权,导致受害人失去对标的物的占有。行为人并不需要一直占有标的物。
在侵占罪中,行为人需要将受害人的所有物占有,并且要求行为人一直占有标的物。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也有例外情况。
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控制和占有的财物。这种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识的有形的东西。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支配。有时占有可以是一种社会观念,需要考虑到物的性质、所处的时空等因素。有形物和无形物都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但不能被人们控制的自然力,如阳光、风力、空气、电波、磁力等,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
盗窃罪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是客观的,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具有主观价值或几乎无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如果盗窃行为人将无价值的财物转换成有价值的财物,且数额较大,则应定为盗窃罪。
盗窃罪的对象必须是能够被移动的财物。动产和不动产上的附着物都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不动产本身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但盗卖不动产属于民事上的房地产纠纷,不属于盗窃罪。
盗窃犯不可能盗窃自己的财物,所以盗窃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即使是行为人的财物,如果由他人合法占有或使用,也视为他人的财物。例如,寄售、托运、租借的物品。但有时也存在特殊情况,行为人合法拥有、使用、处分的财物也可视为他人的财物。例如,在主人的店里出售物品的雇员监视、控制、出售的物品,仓库管理员领取的库存品,旅客借用旅馆的电视等。遗忘物是遗忘人丢失但知道其所在的财物,其所有权或占有权仍属于遗忘人,也视为他人的财物。遗失物是失主丢失但不知道其所在的财物。行为人拾得遗失物,一般不构成犯罪,应按民法处理。无主物是被所有人抛弃的财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等,占有无主物不构成犯罪。被人抛弃的财物归先占者所有。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应退还给国家或集体。埋藏物、隐藏物不是无主物,归国家所有。
一些特殊的财物尽管具备上述特征,但不能成为盗窃的对象。例如,枪支、弹药,正在使用的变压器等。不同的财物或同一财物处于不同的位置、状态时,它所代表的犯罪客体也不同。例如,盗窃通讯线路上的电线构成破坏通讯设施罪,盗窃仓库中的电线则构成盗窃罪。因为前者的直接客体是通讯方面的公共安全,而后者的直接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盗窃枪支、弹药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不构成盗窃罪,因为它们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一般情况下,盗窃自己家里或近亲属的财物不会被视为犯罪。对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况,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情况有所区别对待。近亲属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包括盗窃分居生活的近亲属的财物和盗窃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以及其他非近亲属的财物。家庭成员勾结外人盗窃自己家里或近亲属的财物属于共同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也应与社会上其他同案犯区别对待。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有着明显区别。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盗窃罪可以针对任何公私财物,而职务侵占罪仅限于本单位的财物,并且必须是由公司或单位的
侵占罪是源于罗马法的一种犯罪,在欧洲封建时代是财产犯罪的一种。直到19世纪,侵占罪才与盗窃罪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罪名。在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中,侵占情形的犯罪通常被视为盗窃罪。然而,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侵占罪的行为,但将其作为明确独立的罪名并规定
侵占罪与盗窃罪在《刑法》中有明确的区别。首先,犯罪主体不同,盗窃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而侵占罪的主体则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