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而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而渎职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侵占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侵占罪;而渎职罪的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侵占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而渎职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侵占罪源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罗马法,在欧洲封建时代是财产犯罪的一种。直到19世纪,侵占罪才完全与盗窃罪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罪名。
在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中,相当于侵占情形的犯罪一般也包含于盗窃罪之中,视为盗窃。然而,侵占罪作为明确独立的罪名并规定有独立法定刑的最早立法是《大清新刑律》。
中国古代刑法形成最早,刑法制度最为发达,刑法观念最为丰富,故而刑事法制是中国古代法制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中国古代独立罪名体系发展过程中,早期的罪名体系是《法经》所确立的以盗贼为中心的罪名体系,这种罪名体系在后来的秦律及汉律中一直被沿用下来。
清末的《大清新刑律》将侵占罪作为类罪加以明确,并将“侵占”二字明确作为罪名用语予以规定。侵占罪被定义为:“侵占他人依共有权、质权、及其他物权或公署之命令而善意所管有之自己共有物或所有物的行为”。虽然中国古代已有侵占罪的相关规定,但要给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却是十分困难的。
从侵占行为加以表述,中国古代界定侵占罪的范围包括非法拾得他人遗失物、埋藏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占有他人代管物不能如期偿还或不返还的行为;持有对他人实施擅自使用、诈称灭失、不偿还债务、逾期不还、故意错认为己有的行为;以及盗窃行为、职务侵占行为等。可见,古代对侵占罪的规定是非常广泛的。
我国现行《刑法》对侵占罪的规定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确定罪名的司法解释,上述行为所触犯的罪名是侵占罪。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职务侵占罪的取保候审情形与刑事责任。取保候审针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等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或羁押期满但案件未结的情形。职务侵占罪刑事责任包括侵占数额较大或巨大的公司财物,将面临有期徒刑和可能并处没收财产。公司法责任涉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和
职务侵占罪的适用范围、认定方式、刑罚标准和量刑指导意见。职务侵占不仅涉及本单位财物,还包括与本单位有关的单位的财产。认定时考虑犯罪方式与职务是否相关,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刑罚根据数额大小和职务侵占罪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具体量刑则根据数额和其他犯罪事实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等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数额较大即构成犯罪。根据相关法律,保险公司员工若有虚假理赔等行为也会构成职务侵占罪。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不得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