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罪的客体是部队兵员管理秩序。建立正常的兵员管理秩序,保证部队充足人员,是完成作战、训练、战备、值勤等任务的必要条件。煽动现役军人逃离部队且情节严重的行为,违反了国防法规定的公民和组织应当支持国防建设的义务,严重干扰了部队兵员管理秩序,削弱了部队战斗力,影响了部队完成各项任务,危害了国防利益。犯罪对象是现役军人。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煽动军人逃离部队且情节严重。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本罪。
本罪在主观方面的表现是故意。即明知军人逃离部队是违反军纪军法的行为,仍然煽动其逃离部队。过失不能构成本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动机可以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对被煽动人受苦、打仗身亡的担忧;有的是为了帮助被煽动人找工作,让其多赚些钱;有的是对部队不满,意在瓦解其士气等等。但无论动机如何,都不会影响本罪的成立。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91条的规定,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战时窝藏罪与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窝藏罪的界限区分。战时窝藏罪旨在帮助逃离部队军人逃避追查,目的是隐藏而非利用劳动力;而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则是为了利用逃离军人的劳动力。两者在行为表现、时间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同时,战时窝藏罪与窝藏罪在主观要件、犯罪
逃离部队罪是指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兵役制度;2、行为人违反兵役法规,实施了逃离部队,并且情节严重;3、主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等特殊主体;4、主观上为故意。根据《中华人民
战时临阵脱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认定战时临阵脱逃罪时,关键要注意其与逃离部队罪的界限。战时临阵脱逃罪的主观目的是逃避履行战场职责,而逃离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