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玩忽职守罪必须在客观上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构成玩忽职守罪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又是认定玩忽职守罪的主要依据。直接经济损失可以理解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直接造成国家、集体经济利益的重大损失。
根据玩忽职守罪的立案标准,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以下标准的,即可立案:
我国法律并未就如何计算玩忽职守罪的直接经济损失作出明确规定。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具有指引意义。
首先,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的起算时间是立案时。立案后挽回的损失不能减扣。
其次,要严格区分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而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最后,直接经济损失要与玩忽职守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玩忽职守的行为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那么不能追究行为人玩忽职守的刑事责任。
特殊情形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例如,债务人已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且无法清偿债务、债务人潜逃、行为人责任导致超过诉讼时效等情况,可以认定为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
在司法实践中,计算玩忽职守罪的直接经济损失往往较为复杂,存在争议。针对几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
首先,对于立案前挽回的经济损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扣减方法进行认定。是否扣减应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例如,如果是采取刑事手段追回的损失,立案时不应减扣;如果是行为人及其亲友、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或者是通过民事、行政诉讼审判活动挽回的经济损失,应予以扣减认定处理。
其次,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不必要求损害后果已经实际发生。特殊情形下,例如拆除违章建筑所需费用、税收少征、漏征的税款等,即使实际损失尚未发生,也可以认定为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
最后,直接经济损失可以累计计算。例如,对于多次玩忽职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累加计算。但对于已经作过行政处理的、行为性质不同的情况,不宜累加计算。
滥用职权是否属于监察委管辖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监察委有权管辖的范围之内的。监察委作为监察机关,对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包括滥用职权行为。监察委有权对滥用职权行为进行调查、审查和追究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
社会团体成员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的问题。罪行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社会团体成员若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中滥用职权造成损失,也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
玩忽职守罪的刑事责任相关问题。文章介绍了玩忽职守罪的定义及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同时详细阐述了玩忽职守行为与造成的重大损失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构成玩忽职守罪的行为必须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过失构成玩忽职守罪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10人以上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