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枉法罪中的不作为行为完全可以构成犯罪。在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行为中,可以由不作为构成。
徇私枉法罪中的不作为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不履行法定作为义务是徇私枉法罪不作为犯的本质特征。
徇私枉法罪中,掌握国家司法权的工作人员担负着代表国家实现司法公正的神圣职责,公正司法是基于其职务要求而产生的特定义务。如果不存在这种特定义务,也就不存在不作为犯罪。
第二,发生危害结果是徇私枉法不作为犯罪的必要条件。
在不作为犯罪中,不是违反作为义务构成的犯罪,而是只有发生了与作为犯罪同样的危害结果时,刑法才将其作为处罚对象。
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以及在刑事审判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只能由作为构成,但是,在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行为中,能否由不作为构成呢?
根据《立案标准》第2条的规定,明知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故意包庇使其不受立案、侦查、起诉、审判。表面上看是要求行为人实施积极的行为。而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不使他受追诉这种枉法行为可以采取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采取不作为的形式实施。作为具有追究犯罪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其法定的职责就是依法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不履行这种法定的义务就是渎职。
根据刑法第399条第1款的规定,徇私枉法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活动中对明知是无罪人而使其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之人而故意包庇不使其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根据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枉法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形式的枉法和不作为形式的枉法。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不作为的枉法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徇私枉法罪中的不作为行为构成的条件如下:
第一,违反的是特定法律义务,并且与刑事法律相关。
徇私枉法罪中的不作为行为的法律义务来自法律的直接规定、职务或者业务上的要求、自行为人先前的行为。同时,如果引起的是民事法律后果,也不构成不作为的徇私枉法罪。
第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
没有履行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事实前提,已经履行了作为义务,就不发生不作为犯罪的问题。能够履行则是一个履行能力问题,如果行为人虽然没有履行,但根据实际,根本不可能履行,仍不发生不作为犯罪。
第三,有一定的危害结果的产生。
徇私枉法罪中的不作为犯罪是以产生一定的危害结果作为成立的必要前提。这种危害结果指的是由于行为人未履行自己追究犯罪的职责而造成的犯罪嫌疑人游离于刑事诉讼程序之外的状态。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不作为形式的徇私枉法行为还需要注意与工作失误和自由裁量权的区分。
徇私枉法罪的客观表现,包括对明知无罪的人进行追诉、对明知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以及刑事审判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徇私枉法罪侵犯的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司法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办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渎职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具体介绍了滥用职权罪和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构成要件。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导致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将可能构成犯罪,并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滥用职权是否属于监察委管辖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监察委有权管辖的范围之内的。监察委作为监察机关,对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包括滥用职权行为。监察委有权对滥用职权行为进行调查、审查和追究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
社会团体成员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的问题。罪行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社会团体成员若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中滥用职权造成损失,也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