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军人违反职责罪 > 虐待俘虏罪定罪量刑如何认定

虐待俘虏罪定罪量刑如何认定

时间:2023-11-23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6053
虐待俘虏罪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犯罪之一,是指军职人员对被我军俘获不再进行反抗的敌方人员,实施虐待,情节恶劣的行为。那么如何认定虐待俘虏罪呢?又是如何量刑的呢?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虐待俘虏罪的认定与区分

区分虐待俘虏罪与虐待被监管人罪的界限

在认定虐待俘虏罪时,需要注意与虐待被监管人罪的区别。

虽然俘虏也属于被监管的人员,而且这两种犯罪在客观行为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定罪上可能会产生混淆。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 犯罪侵害的客体:虐待俘虏罪侵害的是俘虏管理秩序,而虐待被监管人罪侵害的是司法监管秩序。
  2. 犯罪的客观对象:虐待俘虏罪虐待的是战时被我方俘获的敌方武装人员及其为武装部队服务的人员,而虐待被监管人罪虐待的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
  3. 犯罪的主体:虐待俘虏罪的主体是军人,而虐待被监管人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当俘虏因其战争罪行被审判而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时,其具有双重身份。对于这样的俘虏的虐待应按照处理想象竞合犯的原则,以较重的罪名虐待被监管人罪来定罪处罚。

虐待俘虏罪的量刑

犯虐待俘虏罪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关法条及司法解释

刑法第四百四十八条:虐待俘虏,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虐待俘虏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我军对投降的敌军官兵实行宽待政策,给予人道待遇,不杀不辱,不没收私人财物,受伤者给予治疗,妥善处理死亡俘虏的遗体和遗物。这是我军瓦解敌军政治工作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军不仅在战场上一直奉行宽待俘虏的政策,而且我国于1956年1月5日批准加入《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虐待俘虏的行为直接侵害了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削弱了我军俘虏政策的威力,损害了我军的声誉,使敌人的反动宣传有机可乘,导致敌人顽抗到底,增加了我军夺取胜利的困难。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虐待俘虏,情节恶劣的行为。虐待的对象必须是俘虏,即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被我方俘获的敌方武装人员及其他武装部队服务的人员。如果仅为敌方的普通百姓,则不属于本罪的犯罪对象。虐待行为一般表现为侮辱人格,不人道的生活待遇,打骂、体罚、折磨及施以其他酷刑,强迫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工作,摧残其身体等。随意杀害俘虏的行为属于严重侵害俘虏人身权利的犯罪,已超出虐待行为的本意,不应再以本罪论处。虐待俘虏的行为既可以发生在战时,也可以发生在战后,因此本罪没有限定为战时犯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构成要件

    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害的是战场上的友邻关系,表现为在战场上明知友邻部队处境危急请求救援,能救援而不救援,导致友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主体为指挥人员,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多种动机。

  •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刑罚规定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的刑罚和相关法律规定。犯此罪的人员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文章详细阐述了构成该罪的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该罪侵犯的是正当行使指挥权的秩序,表现为滥用职权并造成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军队中

  •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及认定。主体为参加作战的军人,客体是战时宣传舆论秩序。行为包括在部队中公开或私下故意制造、散布谎言,蛊惑官兵,造成部队情绪恐慌、士气不振。责任形式是故意。在认定上,需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与谎报军情罪、假传军令罪、战时造谣扰

  • 军事秘密的范围

    军事秘密的范围,包括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规划、军事部署和行动、战备演习和军事训练等。还包括军事情报、组织编制和任务实力、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等。此外,国防动员计划、政治工作中不宜公开的事项、国防费分配和使用、军事物资筹措等也是军事秘密的一部分。军事设施及

  • 战时违抗命令罪的认定
  • 关于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及处罚的规定
  • 遗失武器装备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